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王端端、尹颂,珠海传媒集团主持人孟城真主持活动
10月下旬,第四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在珠海落幕。纪录电影《转折·新程》凭借对长征精神的全新演绎,成为本届大会的焦点之一。影片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与遵义融媒体传播(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入围“特别推荐剪辑”奖项。
如今,大会的余温尚在,这部作品仍在业内持续引发关于“AI与人文温度”的广泛讨论。
它不仅讲述了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更以人工智能影像为叙事支点,在纪实与科技之间,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门。在传统纪录片的世界里,这部影片无疑像一束新光。但光线照进历史,也照亮了争议。

转折新程海报
一场关于“温度”的讨论
“《转折·新程》用AI技术重现长征史诗,有人泪目称‘历史活了’,也有人叹息‘技术抢走了血泪的温度’。”这是会场上一位观众在社交平台上写下的第一句观后感,也成为媒体热议的开端。
影片通过AI生成影像与实拍镜头融合,呈现出红军穿越遵义老城与贵州山河的历史场景。观众席上,有人因为那一幕阳光穿透旧街巷的画面而动容,也有人低声讨论:“这是真实拍摄的吗?”
争议从影院延伸至网络。支持者认为,AI的介入是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趋势,让历史拥有了新的传播方式;反对者则担忧,这种“算法叙事”或许会让纪录片的灵魂被技术取代。
当纪录片遇见人工智能,影像的“温度”是否还在?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决定走进幕后——去探访那些在光影背后,让AI动起来的人。

转折新程画面
“智境未来”:一群00后的数字长征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内,“智境未来AI影像工作室”的灯光始终亮着。
电脑的散热声与键盘的敲击声交织在一起,几位年轻人盯着屏幕反复调整画面光影,像是在雕琢时间的纹理。这里的主创平均年龄不到二十三岁,最小的只有十八岁——他们生于人工智能的时代,却正在用AI去复原九十年前的历史。
“其实我们也会想,这样的画面是不是太‘干净’了,会不会缺少真实的粗粝感?”负责影像算法调试的宋毓明一边说,一边滑动着时间轴。“但对我们来说,AI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一种新的笔触。我们希望它能帮助观众‘进入’那个年代,而不是站在历史之外。”
负责AI配音系统的钟宇彬则在电脑里调试脚步声、风声、炮火声的混合层级。“AI能生成音效,但我们还是人工微调,让那种寒冷和疲惫更贴近真实。”他说。

转折新程画面
“人文与技术,并不是对立面”
影片的导演、剪辑、人工智能总监石姝丽,是这场跨界尝试的亲历者。
她与总导演朱晶、导演刘羽珊、编剧金卉共同完成了这部以遵义为精神坐标的纪录电影。
石姝丽回忆说:“从策划到制作,朱晶导演几乎参与了影片的每一个环节。她不只是导演,更像是一位‘守望者’,对整体的结构、节奏和画面温度都有极高要求。”
朱晶导演在拍摄中始终坚持“以人接近历史”的理念。无论是在遵义会议会址拍摄采访片段,还是在老城巷道采集实景素材,她都亲自扛机完成拍摄。为了呈现最贴近记忆的光影,她常常在现场反复比对取景与历史影像资料,力求让真实与情感同频。
“纪录片不是对事件的重演,而是对精神的再现。镜头必须真诚,哪怕是一阵风吹过的声音,也要对得起那段历史。”朱晶这样说。与此同时,石姝丽导演在技术层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她不仅统筹了AI影像算法的整体构建,还亲自运用人工智能音乐系统完成了影片的原创配乐。
“我们的复原并非简单的图像生成,而是基于大量历史文物的研究、分析与视觉重建,再由团队成员进行手工微调,使那个时代能够以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方式重新呈现。文物与历史文化的影视化还原,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与探索。从2017年的纪录电影《海龙屯》中通过道具与实景重构历史场景,到今天利用AI技术进行智能复原,核心始终未变——只是手段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演化。”
她说,“这部电影是真实与技术的结合,它既没有摒弃真实,也在技术上追求极致。”
“我觉得人们害怕的从来不是新事物,而是旧记忆变得不再重要。纪录片记录过去,而科技是我们的现在与未来。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算法,也会成为被记录的‘历史’。”


转折AI修复遵义老城
技术的边界,温度的延续
《转折·新程》的出现,被认为是中国纪录片探索AI影像的重要节点。影片的完成不仅是一场艺术创作,更是一种技术实验——它用AI复原真实,又用真实唤醒技术。
片中,AI算法重建的遵义老城、战地景象与实拍素材交替闪现,观众在不知不觉间被带入一种混合的“现实感”。
有人称赞这是“历史的数字复苏”,也有人忧虑它“模糊了纪录片的边界”。
而在“智境未来”的年轻人看来,这样的争议恰恰证明了纪录片的生命力。
“我们不是想让观众分不清真假,而是想让他们重新感受那段历史的力量。”宋毓明说。
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
珠海的夜色渐深,会场外的风吹动着红色展旗。
《转折·新程》团队的年轻成员们正在讨论下一次AI镜头的参数,手边的电脑屏幕上,红军的队伍仍在雪地中前行。
纪录片的意义,也许正藏在这种延续中——
它让人们在争论“温度是否还在”的同时,看到了另一种“热度”:
来自影像、来自记忆,也来自年轻一代用技术重新点燃的信仰。

转折新程画面
后记
在第四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上,《转折·新程》不仅收获了荣誉,更引发了一场关于未来影像形态的思考。
当AI的光照进现实,人文与科技的交汇,也许并非冰冷的碰撞,而是一种新的火焰——
那火焰,来自历史,也属于当下。

转折新程画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