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的手术室,主任医师范涛刚结束一台高难度椎管肿瘤切除术。从医 30 余年,这位神经外科专家凭借对多节段、合并基础病等复杂椎管肿瘤的精准诊疗能力,以及多项颠覆行业的原创技术,被业界公认为 “椎管肿瘤第一刀”。他带领团队打破传统治疗局限,让众多陷入 “治疗困境” 的脊柱脊髓疾病患者重获生活希望。
复杂病例攻坚:多学科协作突破诊疗瓶颈
不久前,范涛团队接诊了一位 62 岁的胸椎椎管肿瘤患者。该患者肿瘤累及多节段,且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术前已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多家医院因手术风险高、术后神经损伤概率大,建议保守治疗。
“患者说‘再拖下去可能就站不起来了’,这句话让我们下定决心突破。” 范涛回忆。为降低风险,他牵头组织心内科、麻醉科、内分泌科等多学科会诊,先通过药物调控将患者血糖、心功能稳定在手术安全范围,随后制定 “多节段精准减压 + 肿瘤全切 + 脊柱稳定性重建” 的个性化方案。
手术中,范涛团队借助神经电生理监测实时护航,在显微镜下精细分离肿瘤与脊髓、神经的粘连,避免损伤关键神经通路;肿瘤全切后,采用微创技术植入椎弓根螺钉进行脊柱固定,减少手术创伤。历经 7 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双下肢肌力逐步恢复,术后 1 周即可借助助行器行走,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这类复杂病例的成功诊疗,不仅体现了范涛团队在多学科协作、风险管控上的成熟经验,更证明我国在复杂椎管肿瘤治疗领域已实现从 “风险规避” 到 “主动攻克” 的跨越,为同类病例诊疗提供了可复制的临床路径。
技术突围:原创器械与分型理念破解行业痛点
能稳居 “椎管肿瘤第一刀” 的地位,源于范涛对技术创新的执着深耕。针对传统椎管肿瘤手术中融合器适配性差、复位精度低、术后感染风险高等难题,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后路专用 3D 打印钛合金融合器 —— 其子弹头前缘设计可避开前路经口手术的感染隐患,多孔钛合金材质无需取骨植骨,通过骨诱 导作用加速融合,临床复位满意率超 88%,且无 1 例出现植入物移位或断裂。
另一项国家专利 “滑轨式牵引头架”,则解决了传统头架固定不稳、牵引力难以控制的问题。该设备通过四钉精准固定 + 实时力值监测,可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牵引力度,尤其适用于合并颅底凹陷的椎管肿瘤患者。临床数据显示,20 例使用该头架的患者,术后延髓脊髓角(CMA)明显改善,神经功能 JOA 评分平均提升 2 分,术后恢复周期缩短 30%。
在治疗理念上,范涛提出的 Chiari 畸形脑脊液动力学分型,彻底改变了传统 “一刀切” 的经验式诊疗。他将颅颈交界区脑脊液通路分为延髓腹侧(A 型)、中脑导水管(B 型)、枕大孔后缘(C 型)三类,针对不同梗阻类型采用保留蛛网膜的 SDD 术式或松解粘连的 SAM 术式。截至目前,128 例采用该分型治疗的患者,术后脊髓空洞缩小率超 90%,未出现脑脊液漏、感染等常见并发症。
“微创精准 + 神经保护是我们的核心原则。” 范涛强调。他在手术中始终坚持借助显微技术与神经监测,尽可能保留 C1 后弓、蛛网膜等关键结构,最大限度减少神经功能损伤 —— 这一理念同样应用于高难度翻修手术,使既往手术失败(如肿瘤复发、假性脑膜膨出)患者的二次手术成功率达 85%。
患者信赖:医术之外的人文关怀
“范主任不仅技术好,还特别懂我们患者的心事。” 这是患者对范涛的一致评价。作为主任医师、教授,他看诊时总能用通俗语言拆解复杂病理,面对患者 “手术会不会瘫痪” 的担忧,会坦诚告知 “这类手术我们已积累上千例经验,神经监测会全程保障安全”;针对经济困难患者,他会主动对接慈善资源,帮助减轻医疗负担。
为解决患者就医痛点,范涛团队实行 “零排队” 住院机制,患者确诊后 7-10 天即可安排手术,且费用按规定纳入医保报销。无论手术日程多紧凑,他始终坚持亲自操刀每台核心手术,术前会花 1-2 小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手术细节,用 “有一说一” 的坦率和耐心缓解焦虑。这种 “技术 + 温度” 的诊疗风格,让他收获了患者的广泛信赖,许多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
行业引领:从临床突破到技术普惠
如今身为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副院长、脊髓脊柱外科中心主任的范涛,并未止步于个人技术突破。作为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牵头制定《AD 脑脊液分流术中国专家共识》,将多年临床经验转化为行业标准;通过举办 18 期全国脊髓脊柱手术研修班,为基层医院培养 400 余名骨干医师,让 3D 打印融合器、滑轨式牵引头架等原创技术惠及更多地区患者。
其技术成果获国际认可,3D 打印融合器研究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World Neurosurgery》,滑轨式牵引头架专利技术受邀在亚太颈椎学会等国际会议分享。从师从王忠诚院士攻读神经外科博士,到成为 “椎管肿瘤第一刀”,范涛用 30 余年坚守,践行着 “以患者为中心” 的医者使命。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