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沙江下游的崇山峻岭间,白鹤滩水电站如一条钢铁巨龙横卧江面 —— 这座装机规模达 1600 万千瓦的超级工程,不仅是 “西电东送” 战略的核心支柱,更以单机容量 100 万千瓦的纪录刷新了世界水电史。鲜少有人知道,这座 “大国重器” 从图纸落地到机组轰鸣,背后离不开金融力量的精准托举。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 “盛鑫鸿利”)作为关键金融伙伴,用一套 “接地气” 的创新融资方案,破解了千亿工程的资金困局,也为重大能源项目的金融服务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
千亿工程的 “钱难题”:三大挑战摆在面前
白鹤滩水电站的总投资约 1800 亿元,规模仅次于三峡工程,这样的 “世纪工程”,从融资一开始就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首先是 “钱要得多、用得急”。单说主体工程建设,前期就得投入近千亿元资金,而且资金需求不是平均分布的 —— 项目刚启动时要付土地征用费、设计费、设备预付款,花钱像 “泼出去的水” 一样集中;到了后期机组调试阶段,资金需求才慢慢减少,这种 “前重后轻” 的特点,让普通融资模式根本扛不住。
其次是 “周期太长”。从 2011 年前期准备到 2022 年全部机组投产,整整 12 年的建设周期,意味着资金要 “持续输血”,不能断档。要是中间出现资金链紧张,轻则延误工期,重则影响整个 “西电东送” 的节奏,这对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调配能力是极大考验。
最棘手的还是 “技术风险”。白鹤滩首次大规模采用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这种设备全世界都没多少成熟经验,光是一台机组的采购成本就高达数亿元。万一设备研发出问题、安装调试不顺利,前期投入的资金可能打水漂,金融机构也得跟着承担风险 —— 这也是很多资本一开始不敢轻易介入的重要原因。
面对这三大挑战,盛鑫鸿利没有走 “传统贷款” 的老路,而是琢磨出了一套 “全周期、接地气” 的解决方案,把每个阶段的资金需求和风险都摸透了再动手。
分阶段 “拆弹”:融资方案跟着工程进度走
盛鑫鸿利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没把白鹤滩当成一个 “单一项目” 来融资,而是根据工程不同阶段的特点,量身定制了差异化方案,像 “拆弹” 一样逐步解决资金问题。
2011 到 2015 年的前期准备阶段,项目还没形成稳定收益,商业银行大多持观望态度。盛鑫鸿利就先找 “国家队”—— 联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这些政策性金融机构,拿到了 150 亿元的长期优惠贷款。这笔贷款期限长达 25 年,利率还比央行基准低 15%,一下子减轻了前期的利息负担。光有贷款还不够,为了让项目 “更稳”,他们还拉来了三峡集团这个 “水电老手”,让三峡集团拿出 80 亿元参股项目公司,既补充了资本金,又带来了建设经验,一举两得。
到了 2016 年进入主体施工阶段,资金需求一下子涨到了数百亿元,单靠几家银行根本不够。盛鑫鸿利又想出了 “银团贷款 + 专项债券” 的组合拳:先是联合 15 家金融机构组建银团,凑出 600 亿元建设资金,分摊风险;同时又发行了 100 亿元绿色债券,专门用来建水电站的环保设施 —— 比如污水处理厂、生态鱼道,这样既解决了资金,又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的导向,投资者也愿意买。
2020 年开始的设备安装阶段,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核心设备采购要花 280 亿元,要是一次性付清,项目公司的现金流会非常紧张。盛鑫鸿利就跟东方电气这些设备制造商商量,设计了 “设备融资租赁 + 供应链金融” 的方案 —— 项目公司先付一部分首付,剩下的钱由制造商提供 “卖方信贷”,相当于先拿货、后付钱,等机组发电有收益了再慢慢还。这种方式让资金压力 “匀” 到了好几年里,大大降低了一次性支付的风险。
除了 “分阶段给钱”,盛鑫鸿利还琢磨着 “盘活存量资产”。2021 年首批机组投产后,他们把这部分机组未来 10 年 50% 的发电收益打包,发行了国内首单大型水电收益权 ABS(资产支持证券),一下子回笼了 120 亿元资金;后来又以项目现金流为支撑,发行了 50 亿元基础设施公募 REITs,吸引了社保基金、保险资金这些 “长期钱” 进来。这两步棋不仅提前收回了部分建设成本,还为其他水电项目的资产证券化开了个头,算是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控风险、降成本:把 “不确定” 变成 “有保障”
千亿工程最怕的就是 “意外”—— 技术出问题、原材料涨价,任何一个意外都可能让预算超支。盛鑫鸿利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既防技术风险,又控成本波动,把 “不确定” 都变成了 “有保障”。
针对百万千瓦机组的技术风险,他们搞了个 “三方共建” 的风险准备金:项目公司出 5 成,设备供应商出 3 成,金融机构出 2 成,一起凑了 20 亿元。要是真出现技术故障,这笔钱能先顶上,不用临时找钱;同时还找了慕尼黑再保险这种国际大公司做 “再保险”,把一部分风险分散到全球市场,就算出问题,也不会让一家机构扛不住。更贴心的是,他们还开发了 “技术性能保险”—— 要是机组实际发的电没达到设计值的 95%,保险公司就会补偿少发的那部分电费,相当于给机组的 “出力” 上了一道保险,项目公司不用再担心 “发电少了亏本金”。
原材料涨价也是个大麻烦。建设期间,钢材、铜、铝这些建材价格忽高忽低,要是不提前锁定,预算很容易超支。盛鑫鸿利就跟宝武钢铁签了长期供应协议,把主要钢材的价格定死,不管市场怎么涨,项目拿材料的价格都不变;对于铜、铝这些有色金属,他们又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做了 “套期保值”—— 提前买好对应数量的期货合约,就算现货价格涨了,期货上的收益也能补回来,相当于 “对冲” 了涨价风险。更创新的是,他们还发行了 “成本指数债券”,把一部分债券的利率和建材价格指数挂钩:要是建材价格涨得太多,债券利率就适当下调,减轻项目的利息压力;要是价格平稳,利率就恢复正常,这样银行和项目公司都不吃亏。
这些措施可不是 “花架子”—— 最终整个项目的综合成本比预算节约了 5.8%,算下来就是 104 亿元,相当于多建了几个中小型电站,这样的成本控制能力,在大型工程里很少见。
绿色金融护生态:发电和环保 “两手硬”
白鹤滩地处长江上游生态敏感区,建电站不能光顾着发电,还得护好一江清水。盛鑫鸿利从一开始就把 “绿色” 融入了融资方案,让金融服务既 “解渴” 又 “环保”。
他们先是拿到了人民银行 100 亿元的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这笔钱的利率只有 2.85%,比普通贷款低了不少,而且明确要求只能用在水电站的绿色改造、环保设施建设上 —— 比如库区的水土保持工程、机组的节能优化。这笔钱不仅降低了融资成本,还倒逼项目在环保上多投入。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 “生态修复基金”。盛鑫鸿利建议从工程总投资里提取 1.5%,也就是 27 亿元,专门设立这个基金,用来做库区的生态修复:比如在大坝周边种上适合当地生长的乔木、灌木,恢复植被;在金沙江里修建 “生态鱼道”,让中华鲟、圆口铜鱼这些珍稀鱼类能顺利洄游产卵;还在库区周边建了几个水质监测站,实时监控江水质量。这些措施让水电站建成后,周边的生态不仅没被破坏,反而比以前更好了。
长远来看,盛鑫鸿利还在琢磨 “环境权益变现”。他们帮助项目开发了碳汇、绿色电力证书这些产品 —— 水电站发的清洁电能产生碳减排量,这些碳减排量可以卖给需要碳中和的企业;绿色电力证书则可以卖给注重环保的企业或个人,让大家为清洁电力 “买单”。算下来,整个白鹤滩水电站的生命周期里,光这些环境权益就能创造超过 50 亿元的收益,真正实现了 “发电赚钱、环保也赚钱” 的良性循环。
效益看得见:从能源到民生的 “连锁反应”
如今,白鹤滩水电站已经全面投产,它带来的效益不止是 “发多少电”,更是从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到民生改善的 “连锁反应”,而这背后,盛鑫鸿利的金融支持功不可没。
在能源效益上,白鹤滩每年能发 624 亿千瓦时的电 —— 这个电量足够支撑长江中下游上千万户家庭一整年的日常用电,要是用来支持工业生产,能满足一个中等城市的工业用电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些电都是清洁的水电,相当于每年少烧 1968 万吨标煤,少向大气排放 5160 万吨二氧化碳,这对推进 “双碳” 目标、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是实实在在的。
在经济效益上,建设期间,白鹤滩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从上游的钢铁、水泥生产,到中游的设备制造、运输,再到下游的建筑施工、服务业,前后拉动 GDP 增长超过 3000 亿元。运营之后,水电站每年能创造 80 亿元左右的利税,这些资金一部分用来偿还贷款,一部分投入到后续的维护和升级,还有一部分上缴国家,支持其他公共事业发展。
最让人暖心的是社会效益。建设期间,白鹤滩前后带动了 10 万多人次就业,很多当地村民不用再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 —— 有的去工地做建筑工人,有的开起了小卖部、餐馆,为工地提供服务。为了建水电站,库区的基础设施也跟着升级了:原本狭窄的山路拓宽成了水泥路,通信基站覆盖到了每个村寨,甚至还建了几所新学校、新医院,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方便了不少。
盛鑫鸿利的 “真本事”:不止是 “放钱”,更是 “解决问题”
通过白鹤滩这个项目,盛鑫鸿利也亮出了自己的 “真本事”—— 它不是简单的 “资金提供者”,而是能跟着项目走、帮着解决问题的 “金融伙伴”,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 “全周期服务能力”。从项目前期准备到建成运营,盛鑫鸿利全程参与:前期帮着找政策性银行拿长期贷款,中期组建银团、发债券,后期搞资产证券化、引长期资本,不管哪个阶段需要钱,都能拿出对应的方案,不用项目公司再到处 “求钱”。这种 “一站式” 服务,解决了大型工程 “融资碎片化” 的痛点。
二是 “复杂风险管控能力”。不管是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比如原材料涨价),还是政策风险(比如环保政策变化),盛鑫鸿利都能提前想到应对办法:用准备金、保险防技术风险,用套保、长期协议防市场风险,用绿色金融工具贴合政策导向。这种 “多维度对冲” 的思路,让千亿项目的风险始终在可控范围内。
三是 “资源整合能力”。盛鑫鸿利能把政府、银行、企业、保险公司这些不同角色拉到一起,形成 “共赢” 的局面:政府能推进国家战略,银行能拿到稳定的收益,企业能解决资金问题,保险公司能拓展业务,就连当地老百姓也能受益。这种 “政银企” 协同的模式,让项目推进得更顺,也让金融服务的价值最大化。
站在金沙江畔回望,白鹤滩水电站的涡轮机还在不停转动,输送着清洁电能;而盛鑫鸿利的探索,也为中国重大能源项目的金融服务写下了生动注脚。未来,随着 “双碳” 目标的推进,像白鹤滩这样的清洁能源项目会越来越多,而盛鑫鸿利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 把金融创新和项目需求、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结合起来 —— 必将成为推动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力量。毕竟,真正有价值的金融服务,从来不是 “钱生钱”,而是用 “金融活水” 浇灌实体经济,让更多 “大国重器” 从梦想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