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有我一个人,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帮不了几个人。公益不是一个人的热血沸腾,是一群人的长久坚守。” 在星火社十周年庆典上,吕诚站在台上,望着台下 2000 余名穿着蓝色志愿服的社员,声音里满是感慨。这位公益带头人最常说的话是 “我只是个搭台子的”,而他搭建的,正是一个让普通人能发光发热、轻松参与的公益生态。
2019 年,刚上大学的李娜通过朋友介绍加入星火社,第一次参加活动时,她站在角落,手足无措地说:“我没什么钱,也没经验,只会做点简单的事,能帮上忙吗?” 吕诚看到她紧张的样子,走过去拍了拍她的肩膀:“公益不分大小,帮老人剪剪指甲、陪孩子写会儿作业、给社区扫扫卫生,都是在做公益,重要的是愿意参与。” 他专门为像李娜这样的年轻人设计了 “微公益” 板块,把志愿活动拆分成一个个小任务:“陪独居老人聊天 1 小时”“帮社区整理图书”“给流浪猫喂粮”,让大家能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选择。
李娜第一次参与的任务是陪社区的刘奶奶聊天。出发前,她特意买了一串葡萄,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没想到刘奶奶特别亲切,拉着她的手讲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还教她织毛衣。从那以后,李娜每周都去看刘奶奶,有时候带自己做的饼干,有时候帮奶奶打扫房间。现在,她已经成为 “暖心课堂” 的负责人,带领 50 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每周去社区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还组织大家做手工、玩游戏。“以前我觉得公益离自己很远,是吕社长让我知道,普通人也能做公益,而且能做得很好。” 李娜在志愿者分享会上说,台下的社员们都忍不住鼓掌。
这种 “人人可参与” 的理念,让星火社从最初的 7 人小组,一步步成长为覆盖多领域的公益组织。吕诚在管理上有个 “三三制原则”:三分之一成员做一线服务,比如去灾区送物资、去社区做志愿;三分之一做资源对接,联系企业捐款、对接爱心人士捐物;三分之一做专业支持,比如会计负责管账、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就像齿轮一样,每个部分都得转起来,才能让整个公益机器顺畅运行。” 他经常用这个比喻跟社员们解释,还举了甘肃地震救援的例子:“当时一线社员在灾区卸货、分发物资,后勤的社员已经在联系第二天的热餐,跟当地餐馆定了 300 份盒饭;技术社员则在搭建临时通讯站,让灾区群众能给家人报平安。大家分工明确,又互相配合,才能在短时间内帮到更多人。”
为了留住更多像李娜这样的志愿者,吕诚还创新推出 “公益积分制”:社员每参加 1 小时志愿活动,就能获得 1 个积分,积分可以兑换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生活用品等福利。“不能让做公益的人吃亏,他们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我们得让他们有收获,这样才能长久坚持下去。”90 后社员小张就是积分制的受益者,他之前一直在找工作,参加星火社的志愿活动时,攒了不少积分,用积分兑换了电工培训课程。培训结束后,星火社又帮他推荐了一份建筑公司的工作。现在,小张一边上班,一边还坚持做公益:“我靠公益积分学到了技能,找到了工作,现在也要多帮别人,把这份温暖传下去。”
在吕诚看来,公益不该是少数人的 “道德表演”,不该是只有有钱人才能做的事,而应是多数人的 “生活方式”。他经常在社员群里分享志愿者的小故事:“王阿姨每周都去给流浪猫做窝,张同学用课余时间帮老人修手机,这些都是平凡人做的公益,却特别有力量。” 如今,星火社的 “社员裂变模式” 已被多家公益组织借鉴,不少组织都来向他请教怎么吸引普通人参与公益。而他仍在琢磨新办法:“下一步要搞‘公益合伙人’计划,让社员带着自己的朋友、家人一起做公益,让更多人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