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大鸣 摄影:苏伟佳
红的是鼓上绸穗、绿的是原上水草。一个六七分钟的秧歌舞蹈,把古老苍劲的乡土情怀与绿水青山的现代田园风貌,匠心勾连起来。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当下创作,注入了一股活泼清新、恣肆飞扬的艺术想象力。

当今一代年轻的舞蹈编导,已然不拘泥于纯粹传统的创作思维。即便是像陕北腰鼓这样充满了岁月沧桑的民间传承形式,也会在编导的手里变换出多姿多彩的现代舞台气象。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创作表演的《心中的红潮绿浪》,给人的就是这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一个由陕北民间腰鼓的动作素材编排演绎而来的舞蹈作品。按照编导郭勇滨、田野所述,舞台上的红绸漫卷,如初升的太阳;绿绸翻涌,似漫山的青翠。而天地间浑然一体的黄色,则是苍茫大地上、世代辛苦劳作的黄土儿女们沉重的命运象征。这种用色彩构筑起来的意象结构,让民间舞蹈的动作形象,没有停留在一般的风格展示和情感宣泄层面上,而是沉入到民族命运的深层意蕴中展开,表现了青年舞蹈编导超越传统的现代哲理意识。

《心中的红潮绿浪》虽无故事情节,却有人物关系——一个年轻的后生与一群黄土地上的芸芸众生。由此形成了个体与群体的视觉关系。群体的舞蹈是一个部族命运的写照。他们祖辈生活在这里,把生命之根扎在黄土中、从黄土里攫取生存在滋养;又一代一代与这片黄土抗争,把汗水洒在黄土地上,让干涸的土地生长出绿色的生命。这是一种咏叹式的表达,讴歌式的宣发。那个年轻的后生,则是永不会枯竭的希望象征。他从群体中诞生出来,向回望,是这个部族一路走来的曲折轮回;往前看,是这个民族生存繁衍的强大生存力量的延续。前人种树,福荫子孙。一代一代的辛勤累积,让生命的绿色在黄土地上不断地扩张蔓延。正是这种人体与群体的象征性结构,让原本的风格化的民间舞蹈形式,富有了舞台作品的深刻内容寓意。

《心中的红潮绿浪》的舞蹈动作形象,于民间舞蹈的粗犷质朴中,又藏着舞台艺术的精巧与雕琢。如今,原本流传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民间鼓舞,早已闻名遐迩、广布天下。各种舞台演出和影视作品中反复出现。那种高踢猛打、闪转腾挪身形动作,观众已是十分熟悉。继续用这样的舞蹈素材再创新作品,其实颇有难度。除了有新鲜感人的内容立意之外,在人物情态心理、动作造型技巧、舞台调度等诸多方面,也需有新颖的构思和精致的设计。《心中的红潮绿浪》从一个年轻后生的视角进入,用红绸鼓荡起强悍的生命力量,唤起大片群舞的汉子。这种点、线、面的强烈视觉对比,加之高亢的原生态民歌,瞬间激起巨大的舞台张力、点燃观者的情绪。接下去,群体舞蹈在个体人物的点化和牵引下,不断形成似平川、沟壑、山路一般的场景变化,舞蹈动作让人目不暇给,舞台画面饱满又变幻丰富。舞蹈进入最高潮时,红绸化作绿浪,仿佛黄土高原上绿色草木在茁壮地生长。随后,绿浪重又化为红绸,黄土地上的人们那强大的生存能力,又一次激荡起观众的热烈情绪。
看《心中的红潮绿浪》,情感起伏跌宕、有极大的审美满足。“小白鹭”毕竟是国内知名的民族民间舞团。无论编导还是演员都在年富力强之际、正值当打之年。而植根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沃土,又有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唯此,守正创新就不是一句空话。期待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