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秋天就提不起劲,孩子不想上学,大人不想上班。”进入10月,日照时间锐减,昼夜温差拉大,西南康复医院心身科门诊量较之前增加,其中14岁以下患儿占27%,18—45岁“打工人”占51%。心身科胡晓丽主任提醒:秋季情绪“感冒”并非矫情,需警惕季节性情绪障碍。
孩子成绩“断崖式”下滑,原是“情绪入秋”。“孩子月考从前10名掉到35名,回家就把自己关进房间。”家住双流区的张女士带着11岁的儿子小杰前来就诊。胡晓丽团队评估发现,小杰近3周早醒、食欲下降、对篮球和编程课失去兴趣,符合儿童季节性情绪障碍“三低”——情绪低、兴趣低、活动低。
凌晨3点刷手机,白天靠4杯美式“续命”,“不是不想睡,是睁眼到天亮。”29岁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胡先生连续3年秋季出现“昼重夜轻”情绪节律,出现注意力涣散、决策犹豫等问题,状态很差。西南康复医院监测数据显示,成人季节性情绪障碍患者平均入睡潜伏期延长至72分钟,深睡比例不足10%,血清褪黑素水平较健康人群下降超40%。
胡晓丽主任介绍,秋季日照较夏季减少,光照不足导致松果体褪黑素分泌高峰后移,生物节律被推后;同时,皮质醇觉醒反应幅度降低,机体呈现“社会性时差”。如果不及时干预,危害不止“心情不好”:孩子学业功能受损,重者可出现拒学、自伤,成年后罹患重型抑郁风险提高4倍;成人则工作效率下降,驾驶事故率升高;部分合并酒精或镇静药物滥用;老人易诱发血压晨峰异常,脑卒中风险增加。
对此,西南康复医院对复杂、共病或难治个案,医院采取MDT多学科会诊模式,集结心身科、中医科、心理咨询、康复治疗等开展联合会诊,排除甲状腺、癫痫、维生素D缺乏等“伪装抑郁”,并量身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身心同治,多维干预。
“对于情况严重的孩子和患者,我们会建议住院治疗。”胡晓丽主任介绍,住院不是“关起来”,而是把24小时都变成治疗时间。住院期间,医护团队会全天候陪伴,结合药物、心理、行为干预,动态调整方案,帮助孩子在安全环境中重建情绪调节与学习社交能力。家长同步参与家庭治疗,出院后持续跟踪,确保疗效延伸,回归正常生活。
西南康复医院心身科专家团队提醒:若情绪低落持续2周以上,合并睡眠、食欲、功能任一受损,应尽早就医。早干预、早康复,别让秋天偷走应有的快乐。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