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苏尔寿中国区服务事业部总经理

尽管2024年多个国家的批发电价有所回落,但除美国外,全球大多数地区的电价仍显著高于历史水平。中国2024年工业用电平均电价约为0.64元/千瓦时,高于2019年的0.61元/千瓦时,地区差异显著,如昆明低至0.41元/千瓦时,而厦门高达0.79元/千瓦时。
中国约60%的电力来自燃煤发电。近年来,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叠加国内煤炭供需失衡,导致煤价大幅上涨。尽管电价受调控,但高昂的煤价严重挤压了电厂利润,甚至造成部分电力企业亏损。“市场煤”与“计划电”的矛盾,使部分成本最终转嫁至终端用户。
随着能源危机持续挤压企业利润,能效提升再度成为焦点。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指出,通过能效投资,一个典型的中等收入国家可在2050年前节省高达850亿元人民币(约116亿美元),投资回报率可达3-5倍,同时保障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增长并创造就业。
在政策、经济与能源转型的多重推动下,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压力与不断攀升的碳税及碳信用成本,进一步强化了能效提升的紧迫性。提升能效不仅可立即降低成本,还能有效应对未来能源价格波动和碳税上涨。

碳排放、电力成本与ESG压力持续上升
亚太地区的碳定价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法规正显著影响企业长期运营成本。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覆盖全国约40%的二氧化碳排放(约5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涵盖电力行业,并逐步扩展至钢铁、水泥和铝业。2024年中国ETS碳价突破每吨100元人民币,预计2030年将涨至每吨200元。新加坡等国碳税也从2019年的27元人民币(约5新元)跃升至2024年的135元(约25新元),预计2030年达270–432元(约50–80新元)。中国通过碳排放交易市场形成的碳价机制,虽非直接征税,但同样传递出持续上涨的价格信号。
除碳排放成本外,监管要求正在推动企业不断提升能源数据质量和透明度。强制性ESG信息披露规则正持续收紧:基于此前针对大型上市公司的试点要求,监管要求自2026年起,所有在沪、深上市企业均须按照国际标准发布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
随着碳成本和电力成本持续攀升,工业企业面临着逐年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压力。在推进可再生能源整合、实施碳捕集技术或投资创新方案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期待的双重要求。
能源优化策略:以系统级能效提升,赋予企业在成本及碳排的竞争力
工业在当前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与战略机遇,在保障供应链安全与经济增长的同时,加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基于此,能源优化策略绝非孤立的设备节能,,需要构建一套以“系统化、数字化、价值化” 为核心,的综合解决方案。
1.战略协同:从单点节能到系统效能提升,支撑产业体系现代化
企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能源效率是衡量这一转型的关键指标。苏尔寿的策略是推动能效管理从传统的“单台泵更换”升级为“全流程系统优化”。与客户共同审视从能源输入到工艺输出的完整链条,将泵、阀门、管道及控制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专业的系统能耗审计与精准的液压模型,不仅优化设备本身,更致力于重构系统运行逻辑,使其与最新的工艺需求、负荷变化及自动化水平相匹配。此举旨在从根本上提升整个工厂的能源生产力,直接支持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例如,某石化企业四台冷却泵经改造后,能效提升至87%以上,年节电164万元,碳减排近500吨。
2. 数字赋能:构建智慧能源基础设施,激活工业数据资产
在数字经济时代,能效是数据驱动的核心竞争力。苏尔寿将泵系统作为工业数字化的关键节点,通过BLUE BOX™智能诊断工具,将实时运行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能效洞察。一项使用苏尔寿(Sulzer)先进分析解决工具BLUE BOX™开展的全球调研显示:如果实现高效运行,10%的工业泵每年每泵可节省超过73万元人民币(约合10万美元),另有25%的工业泵平均每年每泵可节省36.5万元人民币(约合5万美元)。
该研究显示,每台泵的平均年节能效益可达人民币20.4万元(约合2.8万美元),而大型泵的节能潜力更高,单台大型泵的年节能金额可高达人民币365万元(约合50万美元)。在需要频繁调整流体处理工艺却又依赖现有设备以控制资本支出的行业中,节能增效的潜力和机会最大。此类情况下,相较于整体更换设备,通过液压参数调整对泵进行改造升级通常更加有效。同样,发电、供排水等行业的运营方通过优化泵系统,每年可累计实现数十万至数百万元人民币的节能效益。
例如,上海某石化企业改造了四台老旧冷却泵,改造后,其中三台泵的能效从80%提升至88.1%,表现最差的一台也由74%提升至87.4%。该项目实现年度节能约人民币164万元(折合224,684 美元),减少碳排放超495吨,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从1-1.5年延长至近5年。这充分证明改造方案既能产生显著效益,又几乎不影响生产运营。
3. 价值共创:将碳成本内化为驱动创新的核心要素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TS)的成熟,碳成本已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变量。将碳定价机制深度整合进项目评估模型,使每一次能效投资都能清晰量化其环境效益与经济回报。苏尔寿过去为客户提供的改造方案,同时呈现“电费节约”与“碳资产增值”的双重收益,显著提升了项目的内部收益率(IRR),使过去因财务模型不完整而被搁置的绿色技改项目重获商业吸引力。
绩效与目标:商业成功与ESG的融合
能源优化策略中,泵蕴藏着巨大的能效提升空间,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数十万至数百万元人民币。虽然传感器数据最能精准识别低效环节,但泄漏、故障和高能耗等物理指标同样能暴露问题。相较于设备更换,经济高效的改造方案能带来显著的绩效提升,既增强盈利能力,又助力实现ESG目标,同时为系统的未来运营提供保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