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杰
当前,皮革固体废弃物现状呈现“产量庞大、处理分化、潜力待挖” 的特征。全球层面,每年产生的皮革废弃物超1200万吨,其中约600 万吨为未加工废料,制革环节仅40%原料转化为成品,其余60%均成废弃物。
中国作为皮革产业大国,2024年废料回收量达286万吨,这些废弃物主要来源于制革厂边角料(占比62%)及鞋材、箱包加工余料(占31%)。区域分布上,浙江、广东、福建三省的废料总量占比超 58%,与我国皮革产业集群的分布高度契合。
在处理方式上,行业分化明显:45%进入再生体系生产再生革、提取胶原蛋白等,32%经分类后用于建材、化工领域,但仍有23%依赖填埋或焚烧,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风险。目前,自动化分拣技术普及率超60%,胶原蛋白提取率可达85%,整体回收率虽升至86.1%,但资源化效率仍有提升空间,2025年预计产量将增至193.2万吨,行业亟需在技术突破与协同处理方面实现进一步突破。
皮革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
皮革固体废弃物(如皮渣、毛渣、边角料等)的资源化利用,是破解行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的关键所在,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多个维度。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传统填埋、焚烧处理方式存在明显弊端:填埋易使废弃物中的鞣制剂渗透,污染土壤与地下水;焚烧则释放有害气体,加剧大气污染。推动资源化利用,能从源头减少废弃物总量,有效规避此类环境污染风险,切实守护生态环境。
在资源效益层面,皮革废弃物并非“无用之物”,而是富含高价值成分的“二次资源”。例如,从皮渣中可提取胶原蛋白,广泛应用于化妆品、生物医药、食品添加剂等领域;毛渣中的角蛋白可加工为饲料添加剂、肥料或纺织纤维;大块边角料还能直接再生为人造革、再生革,用于箱包、鞋材等轻工产品。这种“变废为宝”的转化,不仅能替代部分原生资源,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还能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产业发展而言,皮革行业作为传统高污染行业,资源化利用是其实现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生产-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链条,企业能够有效降低原料成本、减少环保投入,同时契合国家“双碳”目标与循环经济政策要求,助力行业摆脱“高污染”标签,提升整体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皮革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利用皮革固体废弃物生产“氨基酸叶面肥”以及“大树吊袋营养液”的重要意义
将皮革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产氨基酸叶面肥与大树吊袋营养液,是推动“工业废料-农业林业养分”跨界循环的创新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从资源维度看,皮革废弃物中的皮渣、毛渣含丰富角蛋白、胶原蛋白,经水解可转化为氨基酸,能有效解决传统化工合成氨基酸依赖化工原料的问题,此举每年可减少超200万吨皮革废料填埋,使“工业垃圾”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农业林业资源,大幅提升资源循环效率。
在农业应用上,氨基酸叶面肥能被作物直接吸收,促光合作用与抗逆性,实验表明,使用该类肥料可使果蔬增产15%-20%,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降低土壤板结风险,高度契合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林业领域,大树吊袋营养液可针对性补充衰弱树木所需氨基酸与微量元素,使移栽成活率提升30%以上,有力支持城市绿化、古树保护及生态修复工作。
在环保与产业层面,该路径有效规避了皮革废料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和填埋污染地下水问题,同时为皮革行业拓展了新的环保产业链。每吨废料加工可创造超3000元的经济价值,推动皮革产业绿色转型,也为农资和林业养护行业提供了低成本、优质的原料来源,实现“环保-经济-生态”三重效益的统一。(作者系烟台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