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校园安全管理中,学生间肢体冲突是班主任面临的常见且棘手的问题。家长基于保护子女的本能,常倾向于教导孩子“打回去”进行正当防卫;而教育者则需从集体安全与管理效能出发,警惕“还击”行为升级为互殴的风险。教师的角色不是法官,判定谁对谁错,而是教育者、规则制定者和冲突调解者。本文旨在探讨班主任如何立足中立角度,通过建立清晰的班级规则、教授有效的冲突解决策略,并构建家校共识,以智慧而非暴力的方式引导学生处理冲突,最终实现保护学生身心安全、培养其社会能力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校园冲突;班主任工作;中立教育;规则构建;家校共育
一、 问题背景:家校视角的天然分歧
家长与班主任在“孩子被打了怎么办”这一问题上的分歧,源于角色与场景的根本不同。
从家长视角来看,这是个体保护与情感本能。家长的核心诉求是“我的孩子不能受欺负”。在缺乏第三方干预的假设下,“立即还击”被视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手段,旨在震慑对方,避免再次受害。这是一种基于爱和本能的防御性反应。
从教师视角来谈,这属于集体安全与教育责任。班主任管理的是一个由几十名未成年人组成的集体,其核心职责是确保所有学生的绝对安全和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打回去”在校园这个密闭环境中极有可能从单方面攻击演变为“互殴”,造成不可预知的人身伤害,如打掉牙齿、撞伤头部和更恶劣的人际关系破裂。教师必须对所有这些后果负责。
因此,班主任的角色不是法官,判定谁对谁错,而是教育者、规则制定者和冲突调解者。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制止一次冲突,而是教会所有孩子如何应对和处理冲突,这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技能。班主任的教育策略不能基于个体本能,而必须立足于集体利益和长远的教育效果。
二、 中立规则的核心:从“鼓励还手”到“教会应对”
班主任的中立性,体现在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建立一套所有学生都必须遵守的、旨在最大化保护每个人安全的程序性规则。这套规则的核心是将“防卫”的概念从“报复性还击”转变为“策略性自保”。
(一)确立清晰无误的班级安全公约
1.红线规则。在任何情况下,绝不首先发起肢体或语言的攻击,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是所有讨论的前提。
2.首选策略。如果被攻击,你的任务“立即脱离”和“大声求助”。这需要被明确为最聪明、最受鼓励的做法。班主任要告诉学生,离开不是懦弱,而是智慧,你的安全最重要。
3.设立极端情况下的例外条款。当你无法逃脱、身体被紧紧束缚并受到即时伤害时,你可以用最大的力气推开对方,挣脱控制,然后立即逃跑并求助。这定义了学校语境下的“正当防卫”——其目的是挣脱而非报复。
(二)教授可操作的具体方法
规则需要配以方法才不会流于形式。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情景模拟剧等方式反复演练。
1.语言威慑。训练孩子用坚定、大声的语气说:“住手!我不喜欢你这样!”“不准碰我!”
2.身体撤离。练习如何迅速转身,离开冲突现场,走向成人聚集的安全区域。
3.有效求助。教会孩子如何向老师或保安清晰、准确地报告:“老师,某某在什么地方,正在对我做什么,我需要帮助。”
三、 冲突发生后的中立处理:修复优于惩罚
当冲突发生后,班主任的处理方式是体现教育中立的黄金时刻。
首先给予关怀,而非审问。第一步检查是否有学生身体受伤,给予情绪安抚。这传递出一个信息:学生的安全高于事件的对错。
其次分开倾听,重构叙事。班主任与双方单独沟通,使用“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你当时是什么感觉?”等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叙述经过与情绪,教师扮演一个中立的“事实收集者”和“情感翻译者”。
最后聚焦解决与修复。引导过错方理解其行为的后果,并思考如何弥补,如道歉、修复损坏的物品。对受害方表示完全理解其感受,同时温和地指出:“我明白你很生气,但还手可能会让你也受伤,而且我们自己也变成了使用暴力的人。下次我们试试用更聪明的方法,好吗?”最终目标是推动双方和解与关系的修复,而非简单地惩罚一方。
四、 构建家校共识:沟通与赋能
化解家校分歧的关键在于主动、透明的沟通,让家长成为同盟而非对立面。
第一步,在家长会中预先统一理念。向全体家长阐述学校的班级安全公约及其背后的教育逻辑:“我们教育的不是懦弱退让,而是有勇有谋。‘勇’在于有勇气拒绝、有勇气求助;‘谋’在于有智慧避开危险、用规则保护自己。”请家长相信,学校有完善的规则和处理流程,绝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白白受委屈。我们希望与家长一起,培养出一个既能保护自己、又不主动伤害他人的智慧的孩子。
第二步,提供“语言脚本”赋能家长。理解家长希望孩子强大的心情,为他们提供替代“打回去”的指导话术:“如果有人打你,首先大声告诉他‘停下!’,然后马上离开他,第一时间告诉老师。爸爸妈妈和老师都会为你主持公道。”
第三步,分享后果案例。以“打掉牙齿赔偿数千元”、“头颅受伤做手术”、“手臂骨折休学”等真实案例与家长分享,直观展现互殴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家长理解学校规劝的苦心。
面对“孩子被打了该怎么办”的教育难题,班主任的中立立场绝非“和稀泥”或“各打五十大板”,而是通过构建一套清晰、智慧、可操作的规则体系,将学生的原始防御本能引导为高效的社交问题解决能力。其最高目标是将“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转变为“以智止暴”的成长契机。这不仅能立即平息冲突,更能赋予学生受用终身的非暴力沟通能力和冲突管理智慧,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深远之义。(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 赵雪婧)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