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阳宗的古村落间,一位戴着黑框眼镜、身着简约黑衬衫的青年(见图五),正以镜头为舟,载着千年阳宗关索戏的文化基因,驶向更广阔的时代舞台。他就是杨福宇,一位用影像守护非遗根脉的青年文化传播者。
阳宗关索戏,作为云南乃至全国罕见的古老戏曲活态遗存,以其独特的面具、服饰和表演形式,承载着三国文化与云南民间信仰的深度融合。杨福宇的镜头,精准且深情地捕捉到了这门艺术的精髓。在他的作品中,关索戏表演者头戴金饰红面的威严面具,身着绣金龙纹的华丽戏服,于古戏台前演绎着三国英雄的传奇。烟雾缭绕中,那夸张的面部造型、铿锵的动作姿态,将关索戏“以武演文”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杨福宇的镜头,让这一传承数百年的表演艺术,在数字时代有了新的“生命形态”。
他的创作始终锚定“传统与生活共生”的视角。在另一组作品里,关索戏艺人或扮仙家、或饰武将,于古建庭院中腾跃起舞。杨福宇巧妙结合表演者的动态与古建筑的楹联、飞檐,既凸显了关索戏的仪式感,又揭示了它与地域人文环境的血脉联系——每一处建筑细节、每一个表演动作,都是关索戏文化生态的鲜活注脚。
深入乡土肌理,杨福宇还记录下关索戏与民间生活的烟火交融。在挂满玉米、辣椒的农家院落前,关索戏艺人手持折扇、铃铛,在乡土气息中演绎着古老故事。这张照片里,传统戏曲的庄重与农耕文明的质朴碰撞出温暖火花,杨福宇用镜头证明:阳宗关索戏从不是孤立的“古董”,而是嵌入百姓生活的文化密码,在节庆、祭祀中延续着生命活力。
在民俗展演的现场,杨福宇定格了关索戏的当代张力。艺人身着红蓝色戏服,手持器
具激情表演,台下观众的热切目光形成情感共振。他将表演者的投入、观众的共鸣与古戏台的沧桑一并收入画面,让人们看到:阳宗关索戏在当代仍具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份力量,正通过杨福宇的影像,传递给更多远离乡土的年轻人,让他们读懂非遗背后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
从城市到乡野,从舞台到生活,杨福宇以镜头为媒介,为阳宗关索戏搭建起跨越时空的传播桥梁。他的作品不仅是视觉艺术的呈现,更是文化传承的“火种”——让学界看到关索戏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厚度,让大众感知非遗的温度与活力。这位看似文质彬彬的青年,用专业与热爱,让阳宗关索戏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蓬勃生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杨福宇这样的青年力量推动下,阳宗关索戏的传承之路将愈发宽广,中华文化的璀璨星火,也必将在创新传播中永续闪耀。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