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尿床不算病,等长大自然就好了”“我小时候也尿床,后来自己就好了,孩子肯定没问题”——抱着这样的想法,张女士对10岁儿子小铭(化名)的尿床问题一直放任不管,直到孩子出现明显心理自卑,她才慌了神。
小铭从小频繁尿床,每周多达2-3 次,有时在学校午睡还会尿湿裤子。每当小铭委屈地说“不想再尿床”,张女士总以“妈妈小时候也尿床,到11岁才好,你长大就没事了”搪塞,既没带孩子做检查,也没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升入四年级后,尿床对小铭的影响越来越大:他坚决拒绝参加学校的住宿研学活动,生怕同学发现自己的“秘密”;晚上再渴也不敢多喝水,硬忍着;一次尿床后被家人调侃,他躲在房间哭了一下午,学习成绩也跟着下滑。直到班主任联系张女士,建议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她才意识到问题严重,带着小铭来到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找到李苗主任就诊。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李苗主任问诊时发现,张女士童年确实有长期尿床史,这与小铭的病情存在明显关联。结合尿常规、泌尿系超声、膀胱功能评估等检查,小铭被确诊为“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针对他的情况,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李苗主任制定了“心理疏导+行为干预+药物辅助” 的综合治疗方案。经过1个月治疗,小铭的尿床频率从每周2-3次降至每月1次以内,经过2个月巩固治疗,小铭摆脱了尿床困扰,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露营活动。
儿童遗尿:遗传因素占比超40%
从临床数据来看,遗传是儿童遗尿症的重要诱因。统计显示:父母一方有遗尿史,孩子患病风险比普通孩子高3倍;父母双方均有遗尿史,孩子患病风险可高达7倍,小铭正是这类典型病例。
为何遗传会导致遗尿?目前医学研究认为关键在两点:一是遗传可能影响孩子的“膀胱容量”,有遗尿症家族史的儿童,膀胱功能发育相对迟缓,膀胱最大容量比同龄儿童小20%-30%,夜间无法储存足够尿液,易出现溢尿;二是遗传可能导致“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正常儿童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减少夜间尿量,而遗传相关遗尿症患儿,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仅为正常儿童的60%-70%,导致夜间尿量超过膀胱储存能力,引发尿床。
除遗传外,这些因素也会诱发遗尿
膀胱功能异常:部分孩子存在“膀胱过度活动”问题,膀胱肌肉不稳定,即使尿量不多也容易收缩,导致夜间漏尿;还有些孩子膀胱 “顺应性差”,无法随尿量增加正常扩张,进而引发遗尿。
睡眠觉醒障碍:学龄儿童学业压力大,若长期熬夜、睡眠质量差,会导致大脑对膀胱充盈的感知能力下降。正常情况下,膀胱满了会向大脑发送“排尿信号”,唤醒孩子起床,但遗尿症患儿的大脑对这种信号不敏感,即便膀胱已充盈,仍处于深度睡眠状态,无法及时醒来。
生活习惯不当:睡前大量饮水、喝含咖啡因的可乐或奶茶;白天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导致膀胱肌肉发育薄弱;排便不规律、长期便秘压迫膀胱,影响膀胱功能,这些都会增加遗尿风险。
心理因素:孩子若面临转学、父母离异、学业压力大、与同伴闹矛盾等情况,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进而影响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诱发或加重遗尿。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李苗主任强调,儿童期是生长发育和心理成熟的关键阶段,发现孩子有遗尿问题,切勿拖延或盲目等待 “自愈”,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6-12岁是遗尿症治疗的黄金期。
此外,有遗尿症家族史的家庭,更要提前做好预防:从孩子5岁起,就培养规律排尿、睡前控水的习惯,定期观察孩子的尿床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只要坚持科学干预,多数孩子都能摆脱遗尿困扰,健康快乐成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
引言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流体的精确测量与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提升设备效率和实现节能降本的关键环节正文基恩士的公司优势与服务模式在深入了解产品之前,基恩士的服务模式...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部分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问题,这些表现往往并非单纯的 “调皮捣蛋”,很可能是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
在小宇(化名)的卧室墙上,一张泛黄的身高刻度表记录着成长轨迹——小学时,每季度新添的红杠稳步上移,可不知从何时起,那道鲜红横线像被钉住般...
“感谢你们让我的孩子开口说话,这面锦旗藏着我们全家最诚挚的谢意!”近日,在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住院部,来自江西的患儿家长李女士(化名)...
XBIT Wallet 10月7日讯——RWA Layer 2网络Plume Network成功获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注...
国庆长假一晃就过去了,不少朋友已经收拾行装,告别家人,开始踏上归途返程高峰的时候,高铁站、机场人挤人,稍微耽误一会儿就可能赶不上车如果是自驾返工的朋友,路上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