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心理健康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在该领域迎来重要一步。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正式发布团体标准T/ZCTIA 005-2025《身心疗愈服务人员岗位能力要求与评价规范》,并宣布自2025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是国内首次对“身心疗愈”服务人员的岗位能力、培训学时与评价方式进行系统规范,被视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动作。
国际经验:已有成熟分级与认证
在英国,心理健康从业者体系分为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临床心理学家等不同层级,并由英国心理学会(BPS)统一认证;美国的“健康教练(Health Coach)”体系则强调学时、考试与继续教育,强调非医疗领域的行为改善和生活方式指导;日本的“心理健康福祉士”国家资格更注重社会适应与情绪管理。
这些体系共同特征是:分级明确、学时刚性、考核可验证,并严格区分医疗与非医疗边界。
中国标准:填补空白
此次发布的T/ZCTIA 005-2025,同样建立了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岗位路径,规定了160/120/80学时的培训学时门槛,并采用“理论+技能”双维度考核。不同于部分国际体系,中国标准还特别提出场景布置、五感六觉体验、色彩/环境心理等细分模块,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综合实践优势。
专家评价称:“这是将中医理论、自然医学与现代心理学结合的中国方案,不仅对标国际经验,更在服务场景与文化元素上有所创新。”
企业贡献:推动国际化话语权
本次标准由上海朵朵火提出,并由上海造色邦等企业共同起草。作为行业深耕者,两家公司在课程研发、人才培养、数字化疗愈生态等领域已有实践基础。正是这些企业的长期探索,使标准具备了“可操作、可落地”的特质。
“把实践沉淀为规则,是企业参与国际对话的第一步。”上海朵朵火负责人表示。上海造色邦则指出:“随着标准落地,中国的身心疗愈行业将不再只是‘追随’,而是能在国际舞台提出中国经验。”
社会与行业价值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15%人口存在心理健康困扰,中国亦面临心理压力普遍化、医疗资源紧缺的双重挑战。此次标准的发布,为社会提供了非医疗性、标准化、可验证的心理健康支持路径;对行业而言,则意味着从“各自为政”进入“统一规则”,将加速形成跨行业、跨国界的合作基础。
记者结语
国际比较表明,中国发布的这一标准既是对标,也是创新。它让中国的身心疗愈行业在规范化上与世界接轨,同时注入了独特的文化与实践元素。而像上海朵朵火、上海造色邦这样的企业,则成为推动行业走向国际化的代表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