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贵州理工学子朱子旭
我今年十八岁,人生的序章,仿佛是从一张南下的火车票开始真正落笔。我的根,深植于陕西延安的黄土之中,而我的脚步,却将我带向了贵州这片灵秀之地。从黄土堆积出的沟壑到碧水雕琢的丛山,这千里之行,是我青春册页上,第一行带着思考与温度的印记。
我性格里的那份开朗与主见,并非凭空而来,它源自我的家,一个弥漫着茶香与算盘声的商人家庭。我的父母是我人生的第一位导师。父亲处事圆融,洞察人心,他常对我说:“娃娃,做人要像咱们店里的每一份账单,公道自在人心,盘子要端得平。”母亲则心思缜密,她总会在我迷茫时点拨我:“遇到事,别先急着说行不行,要像
看账本一样,先算算里面的理和路。”然而,他们教给我的,远不止于谋生处世的智慧。在茶余饭后,他们谈论得最多的,是诚信经营如何赢得了客户们的信赖,是生意的发展如何能为家乡解决几个就业岗位。他们让我明白,一个真正的商人的价值,不仅在于财富的积累,更在于对脚下土地的反哺与担当。这份源于市井街巷的朴素责任感,悄然在我心中埋下了另一颗种子——个人的成长,若能与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方能成就更有分量的价值。
带着这份由家庭与故乡共同赋予的认知,我眼中的延安蜕变便有了更深的含义。它不再仅仅是楼宇长高、街道变宽,更是一部鲜活的奋斗史诗。在父母和长辈一次次讲述的故事里,我是如此明白,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何通过一代代人的实干,披上绿装,焕发新生。这宏大的变迁深深震撼了我,它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个人的奋斗一旦融入时代的洪流,便能汇聚成改变山河的伟力。 这不仅坚定了我通过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信念,更让我开始思索,我辈青年所能肩负的、超越小我的更大责任。父亲的“记账本”开始在我心中放大,它记录的不再仅仅是一分一毫的得失,更是一个青年对社会的责任与道义。
正是怀着这种初步形成的使命感,我来到了贵州。这片土地的多彩与深邃,让我父母教导的“洞察”与“审时”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我尝试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去观察这里独特的文化、它的发展脉搏与其在国家蓝图中的位置。当我了解到贵州在大数据、生态旅游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时,我看到的不是一个与己无关的新闻,而是一个生动的范例,它印证着我从延安变迁中悟出的道理:找准定位,奋发有为,后发亦可争先。这份认知,让我褪去了初来时的忐忑,生发出一股想要深入了解、甚至未来参与其中的冲动。我的学业,因此不再是纯粹的个人攀登,而更像是在为未来某一刻能够贡献才智积蓄力量。
这个过程,是内化于心的成长。当我通过学习接触到国家关于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时,我感到格外亲切。那些宏大的词汇,因为我来自延安的切身体验和在贵州的亲眼所见,而变得具体、生动起来。我开始朦胧地构想,能否用我所学的知识,在未来成为连接东西部的一座小小桥梁,将延安的实干精神与贵州的创新活力相结合,为区域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十八岁,站在新的起点回望与眺望。我深深感激我的父母,他们以商人的智慧和格局,为我奠定了人生的基石,更让我懂得了“利他”才是真正的“大利”。我感激延安,它作为一座精神的富矿,赋予我厚重的底蕴与仰望星空的勇气。我也感激贵州,它正以全新的天地,拓展我的视野,让我的抱负得以落地生根。
我的行囊里,既有黄土地赋予的务实与坚韧,也有商业家庭熏陶的智慧与洞察,更孕育着一份由家及国、由己及人的理想。未来,我将不负这独特的滋养,在人生的广阔天地中,不仅追求个人的事业精进,更愿将所学所能,汇入时代发展的长河,去书写一个既有个人价值、更有社会担当的青春故事。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