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俞鸿利曾是一位典型的“贪多型”投资者。几年前,他刚进入市场时信奉一句话:“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于是,他在短短两年内,把资金分散到超过二十个不同的标的上:从热门板块的股票,到新兴赛道的基金,再到一些陌生的另类投资。
起初,这种“铺开式”的操作让他觉得安心,似乎无论哪个领域有机会,他都不会错过。然而,市场的波动很快击碎了这种幻想:热点退潮时,他的仓位整体下跌;某些不熟悉的投资项目甚至出现了严重亏损。他开始感到困惑:为什么明明分散了风险,反而更不稳定?
从“多”到“乱”的困境
俞鸿利后来才发现,自己所谓的“分散”,其实只是盲目的“堆积”:
投资标的高度相关,看似分散,实则风险同源;
标的过多,无法深入研究,信息筛选与决策效率严重下降;
收益被稀释,风险并未真正降低,反而在情绪和精力上消耗殆尽。
他的投资组合,就像一座建在沙滩上的城堡,看似宏大,却经不起风浪的考验。
转折:聚焦价值的思维
在反思中,俞鸿利接触到知本洞察的观点:资产配置的关键,不在“多”,而在“逻辑”。
知本洞察提醒他,真正的投资不是“什么都想抓”,而是通过逻辑筛选,去聚焦最具价值的少数机会。
在学习过程中,他开始做出调整:
把注意力集中在长期趋势明确的产业,例如新能源与医疗健康;
深入研究少数优质公司,理解其商业模式、风险边界与成长逻辑;
建立明确的风控机制,为每一个标的设定仓位比例和退出策略。
少即是多:从混乱到稳健
当投资标的减少后,俞鸿利发现自己能够更清晰地跟踪进展,更冷静地分析逻辑,也更有耐心等待价值回归。
他的账户不再像以前那样大起大落,而是随着优质资产的成长而稳步上升。更重要的是,他在心态上获得了久违的踏实感。
他总结道:“以前我总想什么都抓,结果什么都抓不稳;现在我学会舍弃,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值得的方向上,反而收获更大。”
知本洞察的解读
知本洞察认为,“少即是多”不是保守,而是成熟。少,是在取舍中保持聚焦;多,是在长期中实现价值累积。只有当投资者学会舍弃,才能真正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结语
俞鸿利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却常被忽视的真理:投资不是比谁抓得多,而是比谁看得清。少即是多,不是数量的减少,而是逻辑的聚焦;懂得舍弃的人,才能真正守住价值。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