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山东曲阜孔庙,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正在举行。 与此同时,在距离曲阜一千多公里的福州,一位儒雅学者正带领文儒书院的学员们诵读《论语》。他是孔子第七十五世孙孔海钦,一个“背着干粮、为中华文化打工的人”。
竹竿为笔,浮土当纸,童年孔海钦在爷爷的教导下,第一次接触到了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字与智慧。
薪火相传:从板桥村到文儒书院
1963年,孔海钦出生于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板桥村的一个书香门第。童年时期,传统文化的启蒙得益于爷爷的教导——竹竿为笔,浮土当纸,学认字,一边干活一边背诵国学经典。 那些儿时的记忆,都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
“我是一个背着干粮、为中华文化打工的人,我这辈子就奉献给了中华文化,矢志不渝地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怀着这份虔诚,2013年,孔海钦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福州市文儒书院。他倡导“与好学人共读圣贤书,携良善者同行万里路”之理念,践行“经典生活化,生活经典化”的生活方式。
孩子们在集体诵读中华文化相关书籍
千载耕耘:让国学走进现代生活
在孔海钦看来,“孔子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上千年的影响力,已渗入骨血,就像我们即使会使用刀叉,也终究放不下筷子一样。”这便是他把儒学比作筷子的原因。
秉持这一理念,他带领文儒书院团队深入到社区、乡村、学校、企业、机关等单位,足迹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截至目前,文儒书院已在全国培养国学讲师六千余人,听课人数达一百多万人。
9月28日,就在孔子诞辰2576周年纪念日当天,福州闽清当地各校园掀起了“礼乐颂先师,赓续中华文脉”的热潮,这正是孔海钦多年来耕耘的生动体现。
学校组织师生身着整洁服饰,向孔子圣像行三鞠躬礼,恭读《论语》;并通过行揖拜礼等传统仪式,传递对先贤的敬仰之情。这些庄重的古礼传承,彰显着跨越千年的尊师之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孔海钦受邀到当地小学,面对莘莘学子,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讲述儒家文化的传承脉络与精神价值,让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血脉相承的温度与力量,现场掌声不绝。活动后开展的国学经典读书会上,孔院长还为教师、家长代表带来《国学与修养》专题讲座,让传统文化的甘霖深深浸润校园的每一寸土地。
孔海钦不仅潜心研究经典,还不断创新传统文化传播形式,同时,他定期公益举办《论语》读书会,传播中华文化。2020年,秉承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他创新性地将国学和党建结合起来,成立了孔海钦党建工作室。在他看来,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触摸的、最有温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典籍新生 仁礼天下:孔子思想的当代回响
孔海钦在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上,不仅“讲”,更在“作”。他致力于文学作品的编撰工作,包括《礼行天下》《论语译疏》《大学中庸》《孟子译疏》《汉字的文学艺术》等。
作为中国传统六艺中必不可少的——礼乐,孔海钦也一直在坚持创作,其主要作品包括《礼乐之歌》《风雅依然》《日行一善》等。这些作品不是被束之高阁的学术研究,而是融入现代人生活的精神滋养。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孔海钦常引用《诗经》中的这句话来表达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与活力。
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儒家文化何以仍然重要?孔海钦认为:“整个教育体系里关于科技、知识、技能的书多了,但圣贤书,哲学的、思想的,教一个孩子思考、修养身心的书少了。”
他强调,对儒家文化的延续,应心平气和地去研究,扬长避短,把一件件事情理顺。
“我今天做的就是这个,可能对孔子的理解,我也会有一些偏差,但我相信方向是对的。”
2025年孔子文化节的主题“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正是孔子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生动体现。而孔海钦的工作,正是这一主题的最佳实践——让古老的儒家智慧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文化担当:从一个人到一代人
孔海钦名片别具一格,除了名字以外什么都没有,他解释是为了“留给天地更多的空间”。这种虚怀若谷的胸怀,正是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精神的体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文化的精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生长在华夏这方沃土上的灿烂瑰宝。
而孔海钦,就是带领我们领悟传统文化的指路人,带领着我们穿过喧嚣,找回心灵的静谧与安详。
在纪念孔子诞辰2576年的今天,我们不仅在回顾一位伟大思想家的贡献,更在见证他的后人如何让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生根发芽。孔海钦老师和他的文儒书院,正以实际行动证明:儒家思想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一种可以指导现代人生活的智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海钦先生始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传承先人的智慧、谱写时代的咏调。古老的中华学说在这婆娑世界中,得以步步生莲、永不凋亡!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