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流动加速以及新发、再发传染病频繁出现等风险交织下,引发了对全球旅行和贸易的深刻影响。以“创新引领,健康护航——构建高质量全球旅行健康共同体”为主题的2025国际旅行健康大会于9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聚焦“全球卫生治理、健康旅行、高质量创新发展”三大核心理念,汇聚全球智慧和科技创新,共探国际旅行健康产业新未来,共商、共建、共享如何迈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合作的高质量发展的卫生健康事业。本次大会由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北京)指导,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北京市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北京市态靶中西医结合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松澜旅医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家卫生健康、疾病控制、文化旅游、中医中药、卫生检疫领域以及国际相关组织、研究机构、高等医学院校在内的国内外500余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成为国内首次实现“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中医中药+出入境旅行安全”等多领域深度跨界的高规格国际会议。
宏观视野:旅行健康成为国家战略与全球议题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在视频致辞中指出:“旅行不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是健康生活方式的载体。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与旅行医学的预防导向高度契合。”他提出,应推动中医药在旅行前、中、后全周期的健康干预中发挥作用,为全球旅行者提供“融合古今智慧”的健康保障。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文旅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强调,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与健康保障体系同步推进:“未来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将不仅取决于景观与服务,更取决于其健康安全体系的成熟度。旅行健康应成为旅游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协作:从治理破局到区域实践
北京大学全球卫生研究院院长、世界卫生组织(WHO)前助理总干事任明辉教授,在主旨报告中全面剖析了全球卫生治理的结构性挑战、现状以及应对措施等,明确指出,国际旅行健康是跨境公共卫生屏障的关键环节。通过源头口岸、合作共建;协同援助、优化整合;数智赋能、信息共享;多边治理、共治共赢的路径,支持发展中国家卫生发展、引领区域性卫生发展倡议的目标,打造全球旅行健康治理体系与能力。中国通过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各缔约国家一起,参与《国际卫生条例》修订,制订《大流行协定》,为全球治理发起新倡议注入新动能,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国际旅行医学会(ISTM)主席Anne McCarthy表示:“疫情后旅行模式深刻变革,老年旅行、慢病管理、远程医疗等需求激增。ISTM将继续通过GeoSentinel全球监测网络、专业认证体系与中国合作,提升旅行健康服务的可及性与专业性。”
ISTM亚太区联络人Jenny Visser则聚焦区域合作:“亚太地区旅行活跃但资源不均,需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数据共享与应急响应协作。中国在数字健康技术、疫苗研发等方面的经验,可为区域旅行医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跨界融合:从理论到实践的“中国方案”
大会设置多层次交流环节,兼顾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专题报告聚焦 “陌生环境传染病防控”、“旅行皮肤问题防治”、“银发康养旅游”等实用场景及趋势,三大分论坛则分别瞄准 “银发经济与旅行健康”、“输入性传染病监测管理”、“医防融合赋能”,结合案例分享与圆桌讨论,推动理论落地实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杨志云在主持论坛时指出,大会首次实现了“医、旅、防、检”四大系统的同台对话:“从传染病溯源预警到旅行健康服务标准化,从AI赋能到中医药防控,中国正在探索一条多学科协同的实践路径。”
会议期间,《旅行医学实用手册》及旅行医学AI知识库两项重要成果正式发布。《旅行医学实用手册》由张奉春教授、王贵强教授主审,金荣华院长、王玺所长主编,汇聚国内权威专家的实战经验,为旅行者提供系统、实用、可信的健康指导。同时,北京松澜旅医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全球首个专注于旅行医学的AI知识库,面向旅行者、旅行机构及医疗构提供智能化、专业化的健康服务支持。这两项成果集中展现了我国在“科技赋能、标准引领、产业协同”方面的创新实力与发展趋势。
成果与展望:从共识到行动
旅行健康已从“专业概念”迈向“大众刚需”,需通过医防协同融合政策、产业技术标准规范、国际合作共建共享共治三大路径同步推进。本次大会不仅是中国旅行医学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为“健康中国”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协同推进提供了实践范本。
组委会宣布将开展筹备组建“国际旅行健康智库”,推广旅行医学AI知识库,面向大众进行知识传播等,并计划于明年举办2026国际旅行健康大会,持续推动全球卫生与旅行健康的深度融合。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