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东方,福耀三江!”近日,资深传媒人、著名文化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同时身兼陕西文旅推广大使、黑龙江省东北民歌艺术促进会文化顾问及西部新闻网总编辑的张龙,专程奔赴“华夏东极”——抚远,深度探寻这座边陲之城的自然肌理与人文脉络。此次东极之行,对张龙而言,不仅是一场沉浸式的文旅体验,更是一次以文化视角挖掘地域价值、以传媒力量激活边境风情的实践:他试图拨开地理的遥远感,让更多人看见抚远藏于东极的阳光之美、边境之壮与民族之韵。
著名文化学者张龙一行走进中国东极抚远
著名文化学者张龙和宫喜成(左)
著名文化学者张龙、著名企业家陈国发和宫喜成在东极阁
著名文化学者张龙为宫喜成赠送书法
孙维东、张龙、陈国发、高辉在东极宝塔
多年来,张龙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以其独特的“龙书”书法为各地文化增色添彩。他曾为深圳卫视挥毫,笔锋间尽显媒体的活力与担当;为香港日报庄重题名,让报头更具文化底蕴 ;为三星堆激情题词“古蜀之眼三星堆”,将古蜀文化的神秘与厚重凝于笔墨。不仅如此,他还为长陵、桥陵、司马迁祠、敦煌莫高窟、玉门关、白鹿原影视城、三江源景区、麦积山石窟、晋祠等众多名胜古迹题字,让书法与历史遗迹相互映衬,焕发新的魅力。
在为名人题字方面,张龙同样成果丰硕。他为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题字,以书法表达对经济智慧的敬意;为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杨洪基、李明启、陆树铭、郭凯敏、德德玛、韩磊、刘和刚、狼戈、江涛、李琼、白雪,演员成泰燊、梁丽,作家贾平凹、张抗抗、高建群,以及贠恩凤、肖云儒、十三狼、王向荣等各界名人量身创作题名书法,这些作品皆被他们珍藏,成为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他还曾为德国前总统武尔夫题名并题赠国礼书法作品“中德绵长”“中德情谊万年长”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作为我国陆地最东端的城市,抚远是祖国最早拥抱朝阳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处地标景点,都像一枚镌刻着“东极”印记的勋章:
黑瞎子岛:横卧中俄边境的“东方秘境”,既有原生态湿地的辽阔苍茫,又沉淀着边境地理的特殊意义,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自然与人文的共生故事。
东极宝塔:黑瞎子岛的精神地标,七层八角的中式楼阁气势恢宏,塔身祥龙盘绕、瑞兽跃然,登塔远眺,乌苏里江的碧波蜿蜒入画,中俄边境的壮阔风光尽收眼底,东方建筑美学与东极景致在此完美交融。
黑瞎子岛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的“天然调色盘”,木质栈道穿梭于芦苇荡与澄澈水域间,俯身可见水草摇曳生姿,抬头能赏候鸟翩跹过境,每一步都是与自然的温柔对话。
著名文化学者张龙和孙维东
东极广场:我国陆地最东端的“晨光驿站”,巨型“东”字雕塑昂首迎日,是观赏“中国第一缕阳光”的绝佳之地。清晨,霞光穿透云层洒满广场,天地间的璀璨,足以定格成心中永恒的东极记忆。
东方第一哨:守护祖国东大门的“钢铁坐标”,哨位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庄重肃穆。驻足于此,不仅能感受边防军人的坚守,更能触摸到国人对家国安宁的深切珍视。
东方第一邮局:承载东极情怀的“时光信使”,作为“中国最东邮局”,这里的每一枚邮戳都烙印着“东极”温度,写下一封书信寄出,便将华夏东极的祝福,跨越山海送到远方。
东方第一村南岗赫哲族聚集地:赫哲族文化的“活态基因库”,错落的传统民居、悠扬的赫哲族歌谣、鲜活的渔猎故事,让这片村落充满少数民族的灵动风情,伸手就能触摸到赫哲族的历史传承与生活智慧。
孙维东、张龙、陈国发、宫喜成、高辉在东极阁
东极阁:俯瞰抚远全景的“城市之眼”,飞檐翘角的设计尽显中式韵味,登阁而上,抚远城区的烟火气与周边的山水边境风光同框,白日见晴空万里,黄昏赏霞光漫天,每一帧都是独属于东极的浪漫。
从地理地标到文化符号,从自然生态到民族风情,张龙的东极之旅,始终围绕“读懂东极”展开:他以文化学者的深度,解读每一处景点背后的历史重量与精神内涵;以传媒人的广度,将抚远的阳光、江景、民俗与坚守,转化为可感知、可向往的文旅符号。在他的视角下,“追寻中国第一缕阳光”不再只是一场旅行,更成为一次触摸家国情怀、对话民族文化的精神共鸣。而抚远这些融合了中俄边境苍茫与赫哲族深厚文化的景点,也正因这样的探访与传播,打破地域的边界,焕发出更持久的吸引力,让更多人渴望走进东极、读懂东极,让东极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海浪 摄影 任莉红)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