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北上广深杭的人才市场上演着魔幻一幕:百度2026届秋招甩出4000多份AIOffer,90%岗位聚焦大模型、无人车,年薪30万只是起步;而同城一家50人规模的SaaS公司,招了三个月连会调PyTorch的本科生都见不到。
一边是大厂校招成“AI专场”。百度核心资源AllinAI,字节“TopSeed”计划单面给40万+,阿里、腾讯等企业AI岗位占比最低60%,顶尖学霸和大二发顶会的“天选之子”成香饽饽。另一边是高校培养跟不上。500多所高校开设AI本科专业,年招生超10万,可课程还停留在“高数→线代→调包→论文”的模式,中部985“深度学习”课仅48学时,某211高校280名本科生仅20张4090显卡,人均不足0.1张,老师自己都不会写Kubernetesyaml,教不出懂MLOps的学生。
中小企业更是陷入困境。一张A100显卡定价10万+,自建机房要花掉全年融资额1/3;医疗、金融等场景缺数据,招算法工程师先问“能不能拿到三甲医院DICOM数据”;好不容易招来应届生,半年就被大厂翻倍薪资挖走。初创CEO朋友圈求实习生、猎头急聘AI人才、地方政府留才难,成了常态。
求职者也两极分化。顶尖学生大二进实验室、大三发顶会,手握3-5个Offer;普通学生海投200份简历零面试,懂调参却不会解决OOM问题;中间层有工程能力,却不愿做数据清洗、特征对齐这类基础工作。
问题根源在于三重错位:高校重算法论文,企业要全栈能力;高校用3090跑Demo,企业用A100跑千卡任务;高校看CCFA类论文,企业看模型落地效果。这还加剧了地域、企业、教育的三重极化,北上深杭垄断高端岗位,大厂虹吸人才,985院校学生手握优质资源。
破局需要四方协同。高校要重构课程,开设“AI系统实践”,建国家AI教学算力池,让教师去企业挂职;中小企业可借力开源模型和公有云降成本,拆分岗位招人;政府要开放公共数据,发放算力券,推动校企共建实验室;个人要补齐工程技能,打造开源项目作品集,关注AI+制造等细分赛道。
AI的发展不该是少数人的游戏。只有让学生摸得到显卡、企业用得起算力、普通人有机会参与,才能让AI人才市场告别冰火两重天,迎来真正的繁荣。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