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频繁眨眼、清嗓子、耸肩等看似不起眼的异常小动作,常被家长当作“小毛病”忽视,却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预警信号。
10岁的小磊(化名)成绩中等、性格安静,是家长眼中“省心”的孩子,可半年前,妈妈发现他辅导作业时频繁“吭、吭”清嗓子,还伴有快速眨眼、写作业途中甩头的动作,问小磊是哪里不舒服,他自己也说“不知道,就是忍不住”。
起初家人以为是孩子学来的“坏习惯”,可情况逐渐加重:小磊清嗓子频率升高,性格也愈发内向,放学不爱提学校里的事。直到妈妈反复追问,才知他因清嗓子被同学模仿、戏称“小公鸡”,甚至躲在被子里哭着说“明天不想去学校”。家长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带小磊到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找到了姚陈代主任,经姚陈代主任评估检查,小磊被确诊为“抽动障碍”。姚主任解释,这是神经发育问题,非孩子故意为之,及时干预孩子会慢慢好转,缓解了家长的焦虑。
姚主任根据小磊的情况制定了针对性干预方案。一个月后复诊时,小磊的变化十分明显:妈妈笑着说,现在在家几乎听不到他清嗓子了,眨眼也恢复了正常,之前咬嘴唇、甩头的动作更是几乎没再出现;更让家人开心的是,昨天放学小磊还主动分享,说自己今天和同学一起踢了足球,再也没人嘲笑他了。
跳出“常见认知”:抽动症那些易被忽视的真相
1.不是所有抽动症都“显而易见”:警惕“隐匿性抽动”
多数家长对抽动症的认知仅停留在“频繁眨眼、清嗓子”,但临床中“隐匿性抽动”并不少见,因其动作幅度小、表现特殊,更易被误解,主要包括三类:
肢体细微抽动:如手指反复扭转、脚趾抓地、单侧肩膀轻微抖动,动作幅度小,常被当作孩子的“习惯动作”,难以察觉异常。
感知觉抽动:孩子突然说“皮肤痒”“眼睛干”,反复揉搓相应部位,但就医检查后无生理异常,实际是抽动症引发的感知异常,易被家长误认为孩子“矫情”。
动作中断型抽动:写字时突然停笔、吃饭时放下筷子、跑步时停顿,这类表现常被误解为“注意力不集中”或“故意偷懒”,家长可能因此批评孩子,却不知是抽动症导致。
这些“隐匿性抽动”不仅诊断难度大,还可能因家长的“误解批评”加重孩子心理负担,进而导致症状恶化。
2.别陷入“两大误区”:抽动症不是“故意的”,也不是“治不好的”
误区1:“孩子是故意装的,批评几句就好”
临床数据显示,90%以上的抽动症孩子无法自主控制抽动行为。其核心病因是大脑基底节区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过度活跃),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出现“异常信号”。这种生理层面的问题,就像人无法自主控制心跳一样,孩子也无法控制这些不自主的动作。若家长因误解对孩子批评、指责甚至惩罚,只会让孩子产生“我不好”的自卑心理,加重焦虑情绪,反而使抽动症状更频繁。
误区2:“抽动症会伴随终身,治不好”
事实上,儿童抽动症的预后远比想象中乐观。若能在症状早期及时介入,约 60%的孩子经过规范干预后,青春期前即可实现症状大幅缓解甚至消失;即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配合持续的行为引导或必要治疗,仍有30%的孩子能在青春期结束后摆脱症状困扰;仅有约10% 的孩子因未及时干预或病情复杂,症状可能延续至成年,但通过长期管理也能有效控制,不影响正常生活。
家长日常要多留意孩子的细微动作与情绪变化,若发现反复出现异常行为,别急于批评,先耐心沟通了解情况。一旦症状持续超两周,建议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院儿科或儿童神经科检查。干预期间,多给予孩子鼓励与陪伴,减少其心理压力,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