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写作业时橡皮能玩半小时,上课总被老师投诉东张西望,就连看动画片都无法保持专注。这些看似“调皮”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注意力发展问题。
浩浩妈妈发现孩子总是“磨洋工”,每天放学回家,别的孩子1小时能完成的作业,浩浩能从傍晚磨到深夜:写生字时,写两个就开始摆弄橡皮;做数学题,盯着题目半天不动笔,问他就说“没思路”,可稍微引导一下,又能很快算出答案。起初浩浩妈以为是孩子“偷懒”,没少批评他,甚至没收了所有玩具,可浩浩的情况反而更糟 ,上课开始趴在桌上睡觉,考试成绩从及格线跌到倒数。
班主任的一通电话,让浩浩妈慌了:“浩浩上课经常盯着窗外发呆,提醒他就坐直一会儿,没过两分钟又走神;小组讨论时,他要么不说话,要么突然插些无关的话题,和同学都没法好好配合。” 浩浩妈带着浩浩去了好几家培训机构,报了“专注力班”,可练了两个月毫无效果。后来经朋友介绍,她找到石彦欣主任,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求助。
石主任详细询问了孩子在家庭、学校的日常表现,随后安排了注意力检测、ADHD指数评估和认知功能测试,浩浩确诊为注意缺陷型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
针对浩浩注意力易分散、做事拖沓的问题,石主任制定了“物理治疗+注意力训练+家庭训练”的综合方案:用经颅磁治疗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改善注意力基础;再通过视觉追踪、听觉指令等专项训练,提升浩浩的专注时长。此外,石主任还教给浩浩妈一些家庭小游戏,让训练融入日常生活。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浩浩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浩浩妈妈说,孩子上课不在分心走神,认真听讲,写作业也不用家长督促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搞懂这2点,帮孩子科学应对ADHD
1.先分清:ADHD不是“调皮”,有3种典型表现
ADHD是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核心问题是大脑对注意力、行为的调控能力不足,并非“故意捣乱”或“家教不好”。它主要有 3 种类型,家长常因忽略前两种而漏判:
(1)注意缺陷型:像浩浩一样,不爱“折腾”但爱“走神”——写作业磨磨蹭蹭,上课盯着窗外发呆,记不住作业内容,经常丢文具、忘事情。这类孩子不“闯祸”,容易被误认为“懒散”“没上进心”。
(2)多动冲动型:典型“闲不住”—— 坐椅子时扭来扭去,课间追跑打闹,说话停不下来,排队爱插队,做事不考虑后果(比如抢同学玩具)。
(3)混合型:既走神又多动,两种症状都明显,也是家长最容易发现的类型。
2. 找对方法:科学干预分多维度,医疗+家庭+专业训练缺一不可。
发现孩子有ADHD倾向,别盲目报“专注力班”,科学干预需要医疗、家庭、专业训练多维度配合:
(1)医疗干预:帮大脑“调状态”
①药物治疗:若症状较严重,医生可能开具药物辅助,就像给大脑“加润滑剂”,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帮孩子更好控制行为,但必须严格遵医嘱,不能自行用药或停药。
②物理治疗:经颅磁治疗像给大脑“温和按摩”,通过微电流刺激改善大脑对注意力的调控能力,属于非药物康复手段,帮助孩子调节神经功能。
(2)康复训练:系统提升专注能力
通过标准化课程,结合认知行为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方法,针对性提升孩子注意力。例如通过任务分解、时间管理训练,逐步延长孩子专注时长;借助感觉统合器材,改善孩子的前庭觉、本体觉等,为注意力发展奠定生理基础。
(3)家庭训练:把专注力 “练出来”
①学习场景优化:将书桌整理干净,减少玩具、电子产品干扰;用定时器将学习时间拆分为15-20分钟小段,完成后休息5分钟,逐步延长专注时长。
②互动游戏训练:玩“扑克牌找对子”锻炼视觉专注力;进行
③“故事接龙”游戏,要求孩子认真听他人讲述再续编,提升听觉注意力;全家参与搭乐高、拼图,在协作中培养耐心与专注。
④日常习惯培养:让孩子负责浇花、喂宠物等固定小任务,培养责任感与持续关注力;鼓励孩子复述当天学校发生的事,锻炼信息处理与记忆能力。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马拉松,ADHD干预同样如此。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实施干预方案时,家长需保持平和心态,多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理解与鼓励。如有任何疑问或困惑,及时与医生、专业训练师沟通,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