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二届中国酣客节上,多位酣客酒窖经营者分享了他们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经营思考与实践方法。这场位于遵义的大会,既像一场行业峰会,也似一场老友相聚,多位“酣亲”登台,从趋势判断、场景营造到体系搭建,为酒窖运营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趋势不是口号,而是执行力
酣亲李世昌指出,当前消费环境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今冬的寒风”并非短期现象。他强调,消费行为已发生明显变化——消费者更注重“情绪价值”与“质价比”,场景营造与产品“场景化”能力成为关键。此外,他提醒经营者应同时布局公域获客与私域运营,不能把社群当作收割工具。
他特别提到“即时零售”这一趋势,指出未来市场的竞争点在于能否将酒与碎片化场景、电商即时配送相结合。“今年爆发某东、某团、某了么外卖大战,他们是在抢外卖吗?不是,因为外卖能送万物!他们是在抢未来市场。”李世昌说,“顺势不是态度,是能力。”他建议经营者优化产品矩阵、控制无效成本,并重视私域流量的长期运营。
在上海,卖的是仪式感
另一位分享者郑宝华来自上海,他从地域消费特点出发,指出上海消费者尤其看重品质与服务。他认为,酒窖不应只卖酒,更应卖体验、卖文化、卖一种值得分享的生活方式。“顺需求之势,创造客户追求。”他说。
郑宝华将酒窖打造成沉浸式的“小剧场”,通过盲品、工艺讲解、文化交流等活动,让顾客愿意停留、分享甚至再次光临。他总结自己九年的酣客经营之路,收获了“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靠谱的圈子、一个持续盈利的生意”。他特别强调:“活在自己的热爱里,而不是别人的眼光里。”这句话引发不少经营者的共鸣。
体系化抗风险,拒绝单打独斗
卿雅兰则从系统搭建角度提出“三板斧”:渠道网络化、场景多元化、资源杠杆化。她曾从事茅台渠道工作,后转型做酣客,她认为选择成熟的体系远胜于孤军奋战。
她直言:“不做B端=把市场让给对手。”她主张通过轻资产试水、标准化复制的方式,将单店模型扩展为可规模化的网络。这种打法不仅稳健,也更具备抗周期能力。
酣客酒窖被不少人称为“中年人的心灵家园”,其背后反映的是这一群体对社交圈层、仪式感、被尊重和稳定愉悦的强烈需求。酒窖通过设置安静的聊天区、专业品鉴活动以及具有归属感的社群运营,逐渐成为社区级的社交中心和稳定现金流来源。
多位分享者不约而同地指出,在当前环境下,经营者更应重视方向选择与内功修炼。方向对了,慢也是进步;能做好产品与服务,就能穿越周期。此外,公私域联动、场景化运营、体系化复制已成为酒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酒,不仅是液体,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将酣客酒窖打造为“中年人的心灵家园”,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场关于体验、记忆与回归的长期实践。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