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血管就是连接各个器官的“生命通道”,负责输送氧气、营养,并带走代谢废物。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累积,血管内壁逐渐沉积脂质斑块,形成“血管堵塞”,轻则引发手脚麻木、疼痛,重则导致心梗、脑卒中等致命疾病。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3.3亿,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与血管问题相关。
秋季昼夜温差大,是血管养生关键期,iSDG提醒大家,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适当补充预防血管受堵的营养素纳豆激酶,帮助血管保持健康、通畅的状态。
而血管堵塞并非“无声无息”,血管堵塞的早期信号常被忽视,但通过观察手脚变化可提前发现端倪。专家提醒,若出现以下4种症状,需尽快排查血管健康:
1、手脚冰凉发麻
血液不仅运输养分,还负责传递热量。当血管内脂肪堆积导致通道变窄时,血液流动受阻,手脚等末梢部位因缺氧、缺热而出现冰凉感,伴随麻木或刺痛。这种症状在冬季或空调房中更明显,且休息后难以缓解。
2、频繁抽筋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堵塞的常见表现。当动脉硬化导致血流不畅时,肌肉代谢产生的乳酸等废物无法及时排出,堆积到一定浓度会刺激肌肉收缩,引发抽筋。此类抽筋多在运动时发作,休息后缓解,但易反复出现。
3、不明原因水肿
血管堵塞引发的水肿通常与体位相关,常见于双腿、脚踝等下垂部位。与肾病导致的小腿均匀肿胀不同,血管性水肿多从脚踝开始,按压后凹陷明显且恢复缓慢。若水肿伴随皮肤发紫、温度降低,需警惕深静脉血栓。
4、间歇性跛行
走路时腿疼、乏力,休息后缓解,但再次行走又复发——这种“走几百米就疼”的症状称为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严重堵塞的典型信号。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静息痛甚至肢体坏死。
秋季气温骤降,血管遇冷收缩,血压波动增大,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此时科学养护血管,需从饮食和作息两方面入手:
饮食上少盐控油,多吃“血管清道夫”
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避免加重血管负担。建议增加深海鱼类、坚果与种子、深色蔬菜、膳食纤维等食物的摄入。深海鱼类,富含Omega-3脂肪酸,可降低甘油三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坚果与种子,如核桃、亚麻籽,含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保护血管内皮;深色蔬菜,菠菜、紫甘蓝等含抗氧化物质,减少自由基对血管的损伤;膳食纤维:燕麦、糙米等粗粮可吸附胆固醇,促进其排出体外。
作息上规律运动,避免“血管痉挛”
适度运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加速动脉硬化;酒精则可能引发血压波动;充足睡眠,长期熬夜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血管破裂风险。
摄入养护血管营养素纳豆激酶
尽管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但现代人饮食结构单一、压力大,仅靠日常饮食难以满足血管养护需求。此时,补充针对性营养素成为高效预防手段。其中,纳豆激酶因其“溶栓+护血管”的双重功效,成为科学界公认的“血管清道夫”。
1980年,日本须见洋行博士发现,纳豆中提取的纳豆激酶可在体内作用长达8-12小时,直接溶解纤维蛋白(血栓主要成分),且安全性远高于传统溶栓药物。研究证实,每日摄入2000-4000FU(溶栓单位)纳豆激酶,可帮助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
针对血管堵塞的多阶段病理过程,日本健康品牌iSDG推出的纳豆premium胶囊,以“高含量+复合配方”实现全链路预防。
单粒含4000FU纳豆激酶,每日2粒即可摄入8000FU,远超市面多数产品(4000FU/日)。其活性相当于直接食用4包纳豆,且经过稳定化处理,无需担心异味或变质问题。
黄金复配成分协同作用,iSDG纳豆premium胶囊又额外添加了三大血管友好成分。烟酰胺核糖(NR):提升细胞内NAD+水平,修复血管内皮损伤,从源头减少斑块形成;大豆卵磷脂:乳化胆固醇,促进其代谢排出,降低血脂水平;地龙蛋白:含胶原酶、纤溶酶等活性物质,辅助溶解微血栓,改善末梢循环。通过双通路溶解血栓+改善微血管弹性+恢复血管弹性,全链路预防和修复。
专家建议:40岁后应将血管养护纳入日常
“血管堵塞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教授指出,“不良饮食、久坐不动等习惯,让血管老化提前至30岁。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时增加颈动脉超声、踝肱指数等检查,同时通过营养补充提前干预。”
秋季是血管养护的关键窗口期。从今天起,关注手脚发出的求救信号,调整饮食作息,并选择科学验证的营养补充剂,为血管健康筑起“防护网”,让生命通道畅通无阻!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