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成年人眼球前后径约为 24 mm,而当眼轴长度低于 20 mm 时即可诊断为小眼球。古阿姨长期被真性小眼球这种罕见病困扰,且她的病情更为复杂 ,眼轴长度仅 14mm,眼球体积不足正常人一半。更棘手的是,由于古阿姨十余年前进行过青光眼手术,双眼晶状体已完全混浊呈棕黄色,仅靠微弱光感艰难生活,日常生活完全无法自理。近日。她在上海接受了高难度白内障摘除手术,术后复查时,古阿姨不仅能辨认家人面容,更能摆脱搀扶独立行走。
真性小眼球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眼部发育异常性疾病,发病率极低,且多为双眼受累。医学数据显示,此类患者不仅在外观上表现为眼球明显偏小,更由于眼球体积仅为正常人的 约 2/3,导致眼内结构高度拥挤。由此极易诱发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脉络膜渗漏、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等严重并发症,造成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同时,这类患者常伴有 高度远视与弱视 等视觉发育问题,对生活质量影响极大。
为寻求治疗,古阿姨曾辗转多家医院,却因手术操作复杂、风险极高,始终被婉拒,一度陷入黑暗与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
“真性小眼球患者的眼轴每短 1 毫米,手术风险就会成倍增加。”上海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科副主任杨嘉嵩介绍,真性小眼球患者由于眼轴显著缩短、眼球体积减少,导致眼内结构极度拥挤。手术过程中前房浅窄、巩膜厚而不易扩张,术中术后极易出现各种灾难性并发症,如 脉络膜爆发性出血、恶性青光眼、脉络膜渗漏、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角膜内皮失代偿 等。这类并发症往往具有致盲甚至致眼球丧失的风险,因此 被全球眼科医生视为白内障手术的“雷区”。 尽管真性小眼球白内障手术被视为“手术雷区”,但若不及时手术,古阿姨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永久失明。
面对巨大的手术风险与挑战,眼科专家们多次推演手术方案,逐一讨论潜在风险点,为古阿姨量身制定了个性化的手术计划,并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预先设计了完整的应对预案。
为了尽可能减少患者紧张情绪和手术干扰因素,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团队最终决定将常规局麻的白内障手术改为在全身麻醉下实施。
手术过程中,团队面临着深眼窝、极其狭小的操作空间、坚硬如石的核性白内障、异常增厚的巩膜等多重挑战。更为棘手的是,患者还存在严重的虹膜后粘连,瞳孔直径仅有2 mm大小,极大限制了术中视野和操作空间。为了预防并发症,术中甚至实施了巩膜开窗这一特殊措施。整个手术过程险象环生,每一步都需要极高的精准度与团队默契。
在全体医护人员的紧密协作下,手术最终顺利完成。这一刻,手术室里的每个人都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术后复查时,一个令人欣喜的结果出现了:古阿姨的裸眼视力恢复至 0.05。这对于普通人而言,0.05或许只是“低视力”,但对于此前仅存光感的真性小眼球患者来说,这已是“质的飞跃”—— 古阿姨不仅能看到眼前的人和物,还能摆脱搀扶独立行走,基本生活实现自理。“太感谢你们了,是你们让我重获光明,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古阿姨激动地握住杨嘉嵩主任的手。
杨嘉嵩表示,随着术后角膜水肿逐渐消退,古阿姨的视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虽然这类手术风险极高,但为患者守住‘一线光明’,是眼科医生的职责所在。未来也会不断努力为更多被罕见病、疑难眼病困扰的患者点亮‘光明之路’,帮助他们重归清晰视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