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 在儿童行为发育疾病的诊疗领域,儿童抽动症如同一片难以驱散的迷雾,困扰着无数家庭。眨眼、耸肩、清嗓子、甚至不由自主地发出怪声,这些难以自控的症状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对其心理和社交造成巨大压力。在此领域,一位医者以中医的智慧,潜心钻研三十载,为众多患儿点亮了希望的灯塔——她就是中医儿科大夫李平玉。
三十载坚守,从“小儿王”到“抽动克星”
李平玉大夫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踏入中医儿科领域,至今已整整三十年。初为医者,她便被孩子们的天真与脆弱所触动,立志要为他们解除病痛。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她发现抽动症患儿数量日渐增多,而西医治疗多以神经抑制剂为主,副作用明显,且易复发。这促使她将研究方向聚焦于中医对儿童抽动症的辨证论治上。
“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影,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治疗抽动症,绝不能简单粗暴地‘镇’、‘压’,而要像疏通被风吹乱的柳枝,寻其根本,柔性地疏导。”李平玉大夫这样阐述她的治疗理念。
创立“五脏同治,心身同调”核心思想
经过数千例病例的积累与研究,李平玉大夫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系统的治疗思想。她认为,儿童抽动症的病位虽在肝,其本却在脾,其标在风、火、痰、瘀,并与心、肺、肾等多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1. 肝风内动为病之标:患儿不自觉的抽动、发声,在中医看来属于“肝风”范畴。肝主筋,风性动摇,故见诸般抽动。
2. 脾土虚弱为病之本:李大夫特别强调“土虚木摇”的理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现代儿童饮食多肥甘厚味,易损伤脾胃。脾土虚弱,则无法滋养肝木,导致肝木亢盛而风动。同时,脾虚生痰,痰随风动,加重病情。
3. 心神扰动为病之诱:学习压力、家庭关系、电子屏幕过度使用等,都易扰动心神。心主神明,心神不宁则加重肝风妄动。
基于此,她提出了 “扶土抑木,平肝熄风,化痰通络,调心安神” 的十六字治疗法则。治疗上绝不局限于平息肝风,而是将调理脾胃放在核心位置,通过健脾益气来从根本上“固土以御风”,同时佐以平肝、化痰、安神之品,实现全身气机的整体平衡。
疗法独特,内外兼治显奇效
在具体治疗上,李平玉大夫倡导“内外兼治,针药并用,食养协同”的综合方案。
· 内服中药:她精心调配的方剂,常以太子参、茯苓、白术等健脾,钩藤、天麻等平肝,远志、石菖蒲等安神开窍,药味精简,药性平和,极适合儿童娇嫩的体质。
· 外治手法:她擅长运用小儿推拿手法,如清天河水、平肝经、补脾经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无痛苦、无副作用,孩子们接受度极高。
· 重视情志与家庭调护:李大夫看诊,必与孩子耐心交谈,与家长深入沟通。她常说:“药方只占三分治,家庭的关爱、理解与合理的饮食起居占七分养。”她总是细致地指导家长如何为孩子进行饮食调理、如何创造放松的家庭环境,真正体现了中医“治未病”和“整体观”的思想。
大医精诚,誉满杏林润童心
三十年来,经李平玉大夫之手治愈或显著改善的抽动症患儿不计其数。诊室内挂满的锦旗和无数家长的感谢信,是她仁心仁术的最好见证。家长王女士激动地说:“李大夫不仅治好了孩子的病,更教会了我们如何与孩子相处,她是真正把孩子放在心里的好医生。”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李平玉大夫依然坚持在临床一线,并致力于学术传承,希望将她的经验与思想传授给更多年轻医生,惠及更多患儿。
“我希望通过中医的整体调理,不仅能消除孩子们表面的症状,更能重塑他们健康的体魄和阳光自信的心灵,让他们能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这是李平玉大夫三十年来不变的初心,也是一位中医儿科工作者最朴素的伟大情怀。
---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