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设总体要求,巴彦淖尔市已全面构建起“事前承诺—事中分类—事后修复”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信用监管体系,在自治区“协同监管平台”基础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巴彦淖尔经验”,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巴彦淖尔市确立了“健全事前信用承诺体系、建立事中信用风险分类制度、提升事后信用服务能力”的总体思路,将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和监管制度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破解监管难题的突破口,通过信用监管这一支点撬动全市市场监管改革,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三大环节、十五项举措精准落地
(一)事前信用承诺:一本手册管准入,一次告知减风险
1. 在全国率先推行综合监管“一业一册”告知制度,针对25类事项、118种具体行为,编制形成覆盖14大监管领域、57部法律法规的《巴彦淖尔市市场监管经营主体合规经营清单》。
2. 配套出台《巴彦淖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监管“一业一册”告知制度实施方案》,实现“一类事项一册指南、一次告知合规要求”。
3. 所有信用承诺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同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事中风险分类:数据画像精准监管,企业减负提质增效
1. 信息归集“应归尽归”。在原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基础上,新增投诉举报、食品抽检、质量认证、产品信息、行政约谈、社会监督等六大维度信用指标,实现自治区、市、旗县区、乡镇(市场监管所)四级互联、280个部门数据互通。
2. 监管对象“标签化”管理。建立一级关键标签与二级行业特色标签“双轨”体系,“家政服务类”“陕坝味道集体商标市场主体”“政府公布货运源头企业”等二级标签已全面启用,已为19万户经营主体建立信用档案。
3. 创新开发“专业领域”信用风险分类系统。遵循“复杂模型后台建、简单模型自主建”原则,40个部门已制定本领域信用风险分类制度及标准,市本级统一建立46个“专业领域”模型,确定风险等级经营主体12663户。
4. 以信用风险分类为核心,升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开发重点检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等功能,建立综合监管风险预警信息体系,实现风险预警信息全流程闭环管理。
(三)事后信用修复:柔性执法暖企心,数据跑腿少跑腿
1. 出台《开展信用提升和“两优”行动,优化信用修复服务通知》《优化信用修复服务工作流程》《巴彦淖尔市信用行政合规指导清单》《信用修复服务办事指南》等四项配套制度,实现信用修复“网上办”“零见面”。
2. 创新推出“两书同送”机制,行政处罚决定书与信用修复提示书同步送达,提醒失信主体及时申请信用修复。
3. 秉持宽严相济、法理相融原则,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累计指导失信经营主体完成信用修复超万户。
三个“率先”打造巴彦淖尔样板
1.率先在自治区范围内构建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信用监管体系,依托自治区“协同监管平台”实现市场经营主体数据、监管标准、信用制度“三统一”,系统功能授权即可使用,资源利用最大化。
2.率先建立合规经营制度,精准归纳经营主体高频违法违规风险点,面向全社会公示“合规经营告知书+合规经营信用承诺书”,信用承诺公信力显著提升。
3.率先在全市范围开展区域特色实践,杭锦后旗“陕坝味道”、乌拉特前旗“佘太玉石”、五原“向日葵”等一批区域品牌纳入信用监管体系,为全区市场监管改革提供可复制经验。
数据说话,企业有感
截至日前,巴彦淖尔市信用监管体系已显现五大成效:
1. 事前合规稳步推进:合规经营清单实现14个监管领域全覆盖,25类事项、118种具体行为、57部法律法规一目了然。
2. 涉企信息全量归集:累计归集行政许可90999条、行政处罚43573条、投诉举报1119条、食品抽检1119条(不合格182条)、质量安全管理信息525条;全市苏木乡镇市场监管所全部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基层监管“最后一公里”全面打通。
3. 系统功能全面创新:补充开发重点检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等11项功能,已对169户经营主体实施抽查检查;向3个部门推送预警信息48条,打破业务板块间“数据孤岛”。
4. 监管对象标签管理:建立39大类、150个标签项,标注经营主体43420户,实现“以事找企、以企查事”双向精准索引。
5. 信用风险分类:市本级46个专业领域模型全部上线,差异化监管与“双随机、一公开”深度融合,监管效能提升30%以上。
下一步,巴彦淖尔市将围绕“数据更精准、分类更精细、修复更便捷、系统更智慧”四个维度持续发力:
一是强化信用数据治理与应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信用风险动态预警。
二是深化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推动分类结果在更多领域广泛应用。
三是优化信用修复与帮扶机制,进一步压缩修复周期,加大信用培训力度。
四是推动智慧监管系统升级与融合,持续拓展系统可复制、可推广范围,为自治区乃至全国提供“巴彦淖尔方案”。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