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科技教育普惠边疆,激发边疆儿童的科学兴趣与创新能力,7月4日至7月18日,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青年携技入乡野,数字田园焕新生”实践团走进阿克苏地区儿童福利院,开展科技科普实践活动。通过农科项目演示、简易编程教学和3D打印体验三大互动模块,实践团带领129名孩子亲身感受科技的魅力,在动手实践中拓宽视野、提升素养,真正让创新种子在边疆土地上生根发芽。
实践团秉持“科技入基层”的信念,将课堂搬进福利院的农业种植区,立志帮助孩子们从科技的“旁观者”成为“实践者”。志愿者以自主研发的“沙碱地水循环装置”为核心教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道:“这套设备就像一位‘土壤护理师’,能把咸水变成甜水。”孩子们手握遥控器,亲自操控设备,目睹清流缓缓渗入土壤,改善沙碱地环境,眼中写满了惊奇与成就感。
图为志愿者向儿童讲解沙碱地水循环装置
此外,实践团还展示了“沙碱地水循环装置”“果穗施药装置”和“病虫害识别小车”等一系列科创成果。志愿者们用贴近孩子的语言,从技术原理到设计思路层层拆解,将抽象的科创概念转化为易懂的知识。过程中穿插趣味提问,引导孩子们思考每一个项目“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意识。福利院大棚旁,实践团搭建起一座“微型数字农场”。志愿者引导孩子们亲手安装数据采集盒。“温度、湿度等数据怎样‘告诉’大棚自动浇水?”随着志愿者轻点鼠标,实时跳动的监测数据与程序运作跃然屏上,抽象的物联网概念在孩子们的目光中逐渐清晰。
图为志愿者向儿童展示园区农业监测数据
编程课程摒弃艰涩的理论,从生活实际场景切入。志愿者以“温度超过30℃时警示灯亮起”为例,引导孩子们运用“if…else…”基础逻辑编写温控程序。在耐心指导下,孩子们分组合作,动手连接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和LED灯等元件,并成功接入开源硬件完成调试。一位哈萨克族男孩将临界值调整为24℃,当环境温度达到设定值,LED灯应声而亮。福利院老师感慨道:“这种参数微调带来的即时反馈,比重复讲解‘什么是编程’更直观、更深刻。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让灯亮起,更体验到了‘我指令,机器执行’的逻辑力量与控制感。”
图为儿童搭建元件线路
为将抽象的设计思维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物,实践团引入3D打印技术作为创意实现的桥梁。志愿者通过投影演示Solidworks基础操作,并“手把手”教孩子们移动鼠标,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三维模型。当最初的天马行空逐渐成形,屏幕上跃出一个个生动造型,教室里惊叹声此起彼伏。
图为志愿者引导儿童构建三维模型
志愿者们将3D打印喷头比作“会画画的笔尖”,把层层堆叠的打印过程比喻为“搭积木”,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解析技术原理。当孩子们设计的模型经由打印机缓缓成型,他们紧紧围在机器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创意从虚拟变为现实。团队指导老师表示:“只有让技术成为孩子表达自我的工具,而不只是遥远的概念,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教育的普及。”
图为儿童专注等待打印帆船模型
此次实践通过互动式教学与沉浸式体验,将智能控制、三维设计与编程思维转化为边疆儿童可感知、可操作、可创造的科普实践。据悉,实践团已与阿克苏地区儿童福利院建立长效科技帮扶机制,计划将更多农科项目落地福利院种植区,并持续输送优质科技课程。福利院院长高度评价道:“塔大学子不仅把高校的智慧与创新带到边疆,更用实际行动推动科技教育深入人心,真切诠释了‘科技服务民生’的时代内涵。”
(文:李诗韵 摄:陈鹏帅 马海菲)
责任编辑:kj015
2024年12月,焦点侠团队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典型代表,通过深度参访行业头部企业,实现了技术视野与商业认知的双重突破在参访当夏科技期间,团队系统学习了其全链路营销...
7月10日,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守护纯真绘童梦,相伴成长暖院间"志愿服务队的12名志愿者,在阿克苏地区儿童福利院开展教育活动学业夯实与创意迸发六年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