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重走东进路:新四军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红色寻访调研团”成员们走进了位于镇江句容的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该纪念馆以其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展陈形式,向公众展现了新四军在苏南抗日根据地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一、纪念馆展陈:再现烽火岁月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坐落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茅山脚下,馆内陈列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和文献,全面展示了新四军从组建到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其中,“新四军东进抗日”主题展区详细介绍了1938年新四军挺进苏南、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展区内,锈迹斑斑的枪支、泛黄的电报手稿、战士们的草鞋等实物,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
团队成员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前合影
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内,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情景浮雕以其恢宏的构图和细腻的历史还原,深深吸引了调研团成员的目光。
浮雕通过人物动态和细节刻画,展现了在日伪严密封锁的艰苦环境下,共产党人临危不惧、运筹帷幄的担当精神。背景中持枪警戒的战士和送粮支前的群众,更凸显了军民同心抗敌的深厚力量。
“这幅浮雕不仅还原了历史现场,更让我们感受到战略决策的分量。”其中一名实践团成员感慨道。这次会议确立的抗日方针,为后续黄桥决战等重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展现的集体智慧和使命担当,至今仍给人以深刻启示。
此外,“茅山抗日根据地建设”专题展现了新四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权、发展经济的卓越成就。展出的《茅山抗日根据地行政区划图》和《新四军战地医院复原场景》,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军民团结、共克时艰的鱼水深情。
实践队员观看学习中共苏皖区一大会议情景浮雕
韦岗战斗场景复原是纪念馆的一大亮点。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在粟裕指挥下,于韦岗成功伏击日军运输队,取得新四军进入苏南后的首战胜利。纪念馆通过沙盘、影像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生动还原了这场战斗的激烈场景,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
二、特色展项:深入研读红色地图上的抗战印记
成员们驻足于1943年的《溧水抗日根据地行政区划图》前,通过前期的详细调研,明确此图是茅山纪念馆为全面展示苏南抗战全局而增设的专题内容,了解到当年新四军以李巷为中心,建立了覆盖溧水及周边7县的抗日政权网络。地图上清晰标注的34个区乡政权、12条秘密交通线和8个税卡站点,印证了共产党人“把支部建在村上”的群众工作智慧。实践团成员感慨:“这些精细的行政区划不仅是军事斗争的保障,更体现了新四军发动群众、建设根据地的卓越能力。”
此次参观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的每一寸疆域都凝结着军民同心抗日的伟大精神,为当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生动教材。
三、思考小结:感悟革命精神,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红色研学热潮中,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广场成为各地参观团队最重要的精神朝圣地。这座高耸的纪念碑犹如一柄直指苍穹的利剑,碑身镌刻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九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纪念碑基座四周环绕着反映新四军战斗场景的浮雕群像,其中韦岗伏击、黄桥决战等经典战役的画面栩栩如生。每当看到广场上列队肃立,在碑前举行庄严的宣誓仪式时,“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铁军精神”的誓言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与历史隔空对话。
广场东侧的陈毅、粟裕将军铜像群更是引人驻足。两组铜像生动再现了两位开国元勋的英姿:眉宇间透着战略家的睿智,展现出军事家的沉着。铜像基座上镌刻着他们的生平事迹,特别是陈毅元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诗句,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革命者坚定自信,将革命视为归宿的坚贞品格。实践团成员动情地说:“触摸铜像的瞬间,仿佛能感受到将军们脉搏的跳动,他们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更是我们人生路上的精神坐标。”
如今,这片红色热土上的每一处纪念场所都成为生动的思政课堂。当夕阳为纪念碑镀上金边,当铜像前的鲜花不断更新,当革命诗篇在新一代口中传诵,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诠释着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永恒命题。正如纪念馆留言簿上一位老战士的寄语:“纪念碑铭记的是历史,铜像传承的是精神,诗词唤醒的是初心,而你们——新时代的追梦人,正在续写这未完成的史诗。”
文案 | 段艳宁 李苏文
责任编辑:kj015
9月2日9时,四川德阳东方电机重跨厂房内,一个直径近4米、重122吨的巨型球阀即将踏上征途球阀设备出发前的吊装同一时刻,10公里外的东方汽轮机厂房内,全球单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