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目标。森林作为“水库、钱库、粮库”,更是重要的“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森林火灾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困难,不仅严重破坏森林资源,还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林业碳汇研究中心研究生党支部组建了“双碳号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严防森林火灾,筑牢‘双碳’根基”为主题,于2025年7月6日至7月20日,在宜宾市高县来复镇、成都市温江区江安河绿道、温江公园、文庙、亚洲湾广场、眉山市洪雅县国有林场、丹棱县杨场镇等地开展了为期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成员在亚洲湾广场合影
7月6日至7日,实践团队在宜宾市高县来复镇国有林场对马尾松人工林开展样地调查,内容包括植物多样性调查、土壤样品采集及土壤线虫多样性鉴定。同时,队员们向林场附近居民讲解森林防火、低碳生活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知识,并分发宣传扇和宣传单。
图为实践队员在宜宾市高县来复镇国有林场合影
7月8日至11日,团队先后在温江区江安河绿道、温江公园、文庙和亚洲湾广场四个人流密集的重要地标开展了为期四天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向过往行人发放并讲解宣传材料,广泛普及森林防火、低碳生活及“双碳”知识。团队还与街道社区对接,进一步扩大了宣传覆盖面。
图为实践成员在江安河绿道讲解宣传单相关知识
图为实践成员在温江公园讲解宣传单相关知识
图为实践成员在温江文庙讲解宣传单相关知识
图为实践成员在亚洲湾广场讲解宣传单相关知识
7月12日,团队与亚洲湾广场负责人合作,举办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宣讲活动。现场通过悬挂横幅、设置宣讲台、发放宣传品等方式吸引居民参与。活动设置了环保与防火知识答题、查找防火隐患与低碳生活“找茬”、低碳生活与安全用火打卡等互动环节,邀请参与者在便利贴上写下自己对低碳与安全用火的承诺并粘贴于横幅。团队成员耐心讲解如何将日常生活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从衣食住行入手,践行绿色出行、减少塑料使用、杜绝浪费、安全用火等具体行为,凝聚每个人的力量共同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最后,参与者还随机获得了笔记本、积木、手机支架、橡皮泥等精美小礼品。活动吸引了大量居民积极参与,反响热烈。
图为实践成员在亚洲湾广场开展知识答题等相关活动
7月16日至17日,团队在眉山市洪雅县国有林场开展杉木人工林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林下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含量,研究不同近自然经营方式(如目标树经营和不同采伐带宽)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固碳能力的提升效果,筛选提高碳汇功能的最佳改造模式。同时,也向附近居民宣传森林防火与“双碳”知识。
图为实践成员在眉山市洪雅县国有林场合影
7月20日,团队在眉山市丹棱县杨场镇的巨桉与桤木人工混交林及纯林样地中,采集不同土层的土壤、根系及根系分泌物样本,探究混交林深层土壤固碳能力及其机制,以提升当地人工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图为实践成员在眉山市丹棱县杨场镇合影
本次社会实践通过在高县来复林场、洪雅林场、丹棱县杨场镇开展样地调查与样品采集,评估并促进森林碳汇能力,增强林业碳汇交易效益,拓宽村民收入来源,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在温江区多地开展科普宣传与互动活动,广泛传播森林防火与“双碳”知识。团队从“增加碳汇、减少碳源”两个维度推进实践,影响广泛,成效显著。活动也激励支部成员作为林业科研人员,不仅要夯实理论基础,更要注重实践探索,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好地服务社会。(通讯员:吕朝玉、杨诗莹、朱和萌、郑小英)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