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薪火法行”社会实践队赴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开展实践学习活动,通过实地探访、专题座谈与人物访谈,深入挖掘红色历史中的法治精神脉络,筑牢青年学子的法治信仰。
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市南区太平山南麓,始建于1981年,是青岛市唯一全面展示地方革命史与英烈事迹的综合性纪念场馆。据纪念馆宣传教育部负责人王主任介绍,该馆年均接待参观者超20万人次,已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爱国主义和法治教育基地。
实践队首先来到纪念馆下坪广场的主纪念堂。“信仰之光”基本陈列系统呈现了青岛自党组织创立至解放前后多个历史阶段中的英烈事迹。在邓恩铭烈士展区,一份他在狱中手写的学习笔记复印件引起队员们长时间驻足。笔记内容涉及早期法律文献与工人权益条文,字迹虽已斑驳,仍可见其严谨逻辑。实践队队员表示:“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前辈仍坚持研读法律,令我们既震撼又敬佩。”
馆内设有多个历史场景复原和多媒体交互装置。在一处仿制早期工人集会现场的展区,队员们通过音频设备聆听到模拟1925年青岛工人运动时的演讲片段。“反对压迫、争取权利”,铿锵之声穿越时空,依然清晰可闻。
行至中坪广场,高9.7米的“山河魂烈士群雕”巍然矗立,以邓恩铭、工人、农民、解放军等人物形象,再现青岛人民革命斗争历程。群雕后方为抗战馆与军魂馆。在抗战馆二层的“法治微光”展区,展出了一份抗战时期地下党组织起草的《青岛劳工保护条例草案》复制件。纸张已泛黄破损,但条款中关于工时、工资、劳动条件等权利保障内容仍可辨读。“即便在烽火连天的岁月,法治的火种也未曾熄灭”,纪念馆文史研究员刘老师在向队员讲解时指出,“这份文件虽未实施,却是共产党人早期法治探索的重要见证。”
上坪广场西侧,烈士英名碑肃穆庄严,镌刻着17000余位青岛烈士的姓名。许多参观者在此低头默哀、敬献鲜花。实践队注意到,前来瞻仰的既有结伴而来的青年学生,也有被家人搀扶着的老人。
实践队还与纪念馆的讲解员展开了交流。其中提到了从根据地时期的调解制度、劳工条例,到纪律严明的党内规范,都体现出红色法治文化的雏形,“法治精神并非凭空而来,它深植于我们党革命与建设的长期实践”。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团委书记郑老师表示,组织此次实践,是希望法学专业学生走出课堂,在历史现场感知法治发展的真实历程,从而更坚定地走好专业之路。
据悉,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近年来持续推动展陈创新,将实物展品、数字技术和口述历史有机结合,并开发一系列法治教育专题课程,成为多所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此次探访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也进一步促进了校馆合作与红色法治文化的传播。队员们表示,将把这次活动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融入专业学习,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法治薪火。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