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博物馆中,一场关于非遗传承的深刻实践正在上演。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扬眉‘土’气,守正创新”陶艺传承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高慧老师共同开展的“非遗少年学”活动,绝非简单的技艺教学,而是传统与现代、传承人与少年、高校与文化之间的“三重对话”,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可触摸的现实样本。
图为高慧老师授课现场
传承人与少年的对话
藏着文化基因延续的密码。高慧老师用十余件陶艺制品开启的识别游戏,让少年在触摸粗糙陶土与光滑瓷器的对比中,建立对传统技艺的最初感知;“掂重量、听声音、测硬度”的通俗标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陶轮前“揉泥如给面团排气”的生动比喻,让抽象技艺变得可学可感。这种“从感知到实践”的教学逻辑,打破了非遗与少年间的距离感,让文化认同在指尖操作中自然生长。当孩子们捧着歪歪扭扭的茶壶作品时,他们接过的不仅是成型的陶土,更是先民与泥土对话的智慧接力。
高校与传承现场的对话
赋予非遗传承专业支撑。实践团成员并非旁观者,而是以“辅助者”身份深度介入:轻扶少年手腕校准拉坯力度,示范壶嘴切割角度确保实用功能,记录“生活化教学”的宝贵经验。这种介入不是对传统的干预,而是用青春力量填补传承中的实践空白。他们将课堂观察转化为调研素材,形成“实践-总结-优化”的闭环,让高校成为连接技艺经验与学术研究的桥梁,高慧老师“教学效率提升”的评价,正是对这种专业支撑的最佳认可。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学生捏陶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在活动中完成创造性转化。博物馆不再是静态展陈的空间,而成为活态传承的场域;千年陶艺走出历史典籍,在少年手中变成可触摸的生活器物;高校的学术视角与传承人的实践智慧碰撞,让非遗传承从“技艺复制”升级为“文化理解”。这种对话证明:非遗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传统,而在于在当代语境中找到生长点——让少年愿意学、学得会,让高校能参与、能研究,让传统技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的肌理。 这场博物馆里的陶艺课,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非遗传承不是孤芳自赏的坚守,而是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文化接力。当传承人的智慧、少年的热情与高校的专业形成合力,传统陶艺便能跨越时空阻隔,在当代社会焕发持久的文化生命力。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