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成都世运会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旨在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为成都世运会顺利举办保驾护航。今年以来,中央网信办已连续部署多个“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依法处置一批违规平台和账号,有效遏制了互联网乱象蔓延势头。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演进,网络环境治理面临新挑战,短视频恶搞、AI技术滥用、网络谣言等问题依然多发频发,网络空间生态亟待深化治理。因此,持续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屏障,深入推进网络环境长效治理,是营造清朗有序网络空间的必然要求。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要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要打通网络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党组织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堡垒,要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常态化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协同属地网站平台、联动群团组织,加强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和风险排查,切实提升基层网信工作水平。二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党员理论武装,提升管网治网的政治责任感;强化党员网络素养和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信息传播规律与舆情引导方法。引导党员在属地重点网络平台率先垂范,主动发声、积极引导,推动网络环境良性发展。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唯有毫不动摇坚持党对网信工作的领导,方能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全面加强网络有效治理,重点在发动群众参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网络空间作为社会治理的新领域,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治理工作必须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一要引导群众当好清朗空间的“守护者”。要着力提升群众对虚假信息、煽动性言论、网络谣言等有害内容的辨识能力。强化网络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倡导群众审慎发布未经核实信息,避免无意间助推不良信息扩散。鼓励群众主动抵制并积极举报违法违规网络信息,夯实群防群治根基。二要收集民意形成舆情防控的“预警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要密切联系群众,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坚持网络舆情“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原则,力求将苗头性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一线。人民群众是建设网络强国的磅礴力量,要引导亿万网民在指尖传递正能量,于屏幕汇聚最大同心圆。
着力营造网络清朗空间,方法在多措并举共治。一要借助科技手段强化管网能力。加快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基于文本、图像、音视频、热点话题及网民情感倾向等多维信息,构建精准识别模型,提升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发现处置能力。深化全网舆情数据挖掘与关联分析,精准研判风险源头、传播路径及潜在风险。依托大数据算法,科学预判舆情态势发展,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和应急预案,提升管网治网智能化水平。二要开展宣传教育引领网络文明。深化媒体融合传播,充分发挥地方融媒体中心、政务网站等权威平台作用,确保宣传导向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一致。紧扣“八一”建军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节点,围绕时代主题、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创新推出“中国故事”“党史故事”等优质宣传产品。聚焦青少年等重点群体,依托学校课堂主阵地,系统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网络空间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新征程上,要切实扛起网信工作使命担当,全面贯彻“十个坚持”重要原则,坚决守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奋力打造凝心聚力、风清气正的清朗网络空间。
(中共资阳市雁江区委宣传部 彭杨 向露)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