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生长,向下扎根。2025年7月20日至7月26日,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青鸟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吴智恒、李论、王天一的带领下,一行16人深入黔西南州贞丰县,以“科技激活文化,数智点亮童心”为核心理念,通过人工智能激活必克村深厚的红色基因与布依族非遗文化,赋能青少年综合素质拓展,点燃其文化自信与探索热情,探索乡村振兴的青春路径。
图为贵州大学青鸟实践队实践队出发前集体合影。 冯钰译 赵文煜 供图
一、赤水涛声犹在耳,数字星火照新程
白层古渡口,北盘江水奔涌如昨,红军1935年昼夜急行90公里强渡天险的印记,深烙于斑驳石阶。青鸟实践队在此深刻体悟红军“坚定信念、团结奋进”的血脉基因。
为让历史“活”在当下,实践队丈量石阶磨损、记录村民口述、扫描弹痕轨迹,以长征途经此地的红军战士为原型,倾力打造“时光引路人”沉浸式交互课堂的核心——一位坚毅睿智的红军数字人向导,引领青少年穿越“峥嵘长征路→今日新乡村→锦绣民族风→未来希望景”的虚拟历史长廊。渡口的历史回响,终将在代码世界澎湃新生。
图为实践队在白层渡口红色遗址前合影。 冯钰译 赵文煜 供图
二、古寨新盟启华章,智院联村种春晖
7月21日,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青鸟实践队赴贞丰县必克村开展实践。期间,学院与村委签署结对共建协议,聚焦布依非遗保护专题调研。
图为实践队师生与必克村村委交流现场。 冯钰译 赵文煜 供图
签约仪式于必克村村委会举行,街道干部郭家宏、村支书王锦诗、驻村第一书记靳志华及队员黄安素,实践队教师吴智恒、李论、王天一携全体队员出席。双方深入交流布依文化传承与人才培育议题,学院教师李论与村支书王锦诗共同签署结对共建协议。协议明确将学院研发的红军数字人导览、智能飞行鼓槌、非遗姿态分析系统等数字化教具引入村寨,通过 “科技+文化”创新模式持续赋能当地青少年教育发展。
图为实践队师生与必克村村委合影。 冯钰译 赵文煜 供图
三、棍扫千军承绝艺,AI点睛焕龙魂
村委会院落里,72岁的布依棍术州级唯一非遗传承人危永香双臂一震,梨木长棍倏然破空,一式“青龙点水”如银练倾泻。三名实践队员凝神效仿,棍尖却止不住微颤。此时,架设于石磨旁的摄像机悄然转动,将队员动作实时传入“数智青鸟”姿态分析平台。系统瞬间弹出提示:“右肘内收15度,重心前移3厘米”,场中学员依提示调整,再舞棍时风声骤疾。这套即时捕捉-可视化比对-精准纠偏的闭环,直击传统技艺传承三大困局:青少年兴趣寡淡、教学效率低下、动作规范模糊。当危老看见实践队员一次比一次标准的“点水式”,斑驳木棍轻叩青石板,溅起星点笑意,“AI让年轻人习武效率翻倍,千年棍术有了数字‘活字典’哩!”
图为数智青鸟姿态分析平台导出实践队员跟练危永香舞棍实时分析。 冯钰译 赵文煜 供图
四、必克桑海千重浪,布依茧山万缕金
必克村常务干部、县人大代表王鹏诗带领实践队师生深入实地调研必克村桑蚕种养基地,挖掘布依族桑蚕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为少数民族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王鹏诗向实践队员介绍必克村蚕种养基地情况。 冯钰译 赵文煜 供图
王代表拨开齐肩高的桑枝,领实践队员踏入连片桑园,他拍着青石界碑:“布依汉子的地界是用脚丈量、用汗浇透的。” 蚕房内,数千个竹匾层叠至房梁,布依工人正弓腰铺撒嫩桑叶,蚕食声如细雨沙沙。王代表拣选一粒蚕茧迎光检视,阐释着贞丰蚕丝与布依非遗的深度联结:其纤维韧性堪比布依绣线,正是蓝靛染土布、织锦腰带的理想原料。他明确规划未来三年内推动丝厂直供非遗作坊,强调原生态蚕丝对维系布依服饰本源价值的关键作用。夕阳掠过桑枝,将蚕农弯腰喂叶的身影,拓印成大山里最厚重的民族致富图景。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必克村蚕种养基地蚕房。 冯钰译 赵文煜 供图
五、数智赋能布依韵,青春点亮传承路
贵州大学青鸟实践队在必克村村委会为当地青少年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数智传承·AI筑梦”科普活动。
活动伊始,实践队员胡心莲通过哪吒、DeepSeek、春晚BOT等生动案例,将前沿科技知识与传统文化转化为孩子们易懂的“故事课”,现场气氛热烈。随后,团队精心打造的“时光引路人·AI鼓韵”沉浸式交互系统成为活动亮点。孩子们手持搭载智能传感技术的改良民族鼓槌,在光影交叠的建模叙事空间中,伴随着红军数字人穿梭的脚步节拍,隔空击鼓,每一次虚拟与现实的和鸣,都在童稚心田栽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图为长征途径贞丰红军形象数字人穿梭于建模场景示图。 冯钰译 赵文煜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指导青少年使用智能传感鼓槌隔空击鼓。 冯钰译 赵文煜 供图
此外,团队自主研发的“数智青鸟”姿态分析平台为当地非遗(如棍术、舞狮、布依戏)的活态传承提供技术支持。孩子们学习布依戏舞步时,系统化身“AI教练”,即时生成动态图谱并与标准范式比对,显著提升了学习兴趣与效率。
图为实践队员指导在科普活动中现场数字化分析青少年舞蹈动作。 冯钰译 赵文煜 供图
图为实践队师生与必克村青少年开展科技体验活动合影。 冯钰译 赵文煜 供图
六、星火讲堂涤肺腑,一盏清茶淬匠心
贞丰古城红色教育基地,百年老茶坊内,县委党校原副校长梁振国老先生以《北盘江畔的星火——红军长征过贞丰》为题的讲座,将队员拉回1935年烽火岁月,“看!那浮桥是血肉铸成的!”满场队员屏息攥拳,眼眶灼热。讲座结束后,实践队员王佳佳上前,为大家演示并讲解了红军数字人导览的功能视频。看着屏幕上生动的呈现,梁老先生不禁感慨,科技创新正为红色血脉注入蓬勃的新生活力。
图为梁振国老先生向实践队员开展红色讲堂活动。 冯钰译 赵文煜 供图
革命热血未冷,非遗茶香已漫——省级非遗“娘娘茶”传承人艾恩贵系统解析“娘娘茶”从采摘、杀青到烘焙的十二道工序。“水温必达百度,方激茶魂!”艾师傅点明核心工艺参数。队员执笔疾书记录关键指标,同步录入温度传感数据,为后续构建非遗数字保护模型夯实地基。蒸青雾气氤氲中,科技与人文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图为“娘娘茶”非遗传承人艾恩贵与实践队员阐述制茶工序。 冯钰译 赵文煜 供图
七、青鸟衔春织经纬,小院遍栽未来林
一周深耕,一场润泽童心的科技播种。贵州大学青鸟实践队构建 “研-技-展-联”四位一体的长效机制,形成 “研究报告+定制软件+交互教具展览+总结交流会”的立体化成果体系。红军数字人导览建模时空配置、遥感智能鼓槌、“数智青鸟”姿态分析平台等核心成果,将作为大数据学院与必克村 “科技文化结对共建”的长期载体。
当白层渡口的烽火在“时光引路人”系统中化作少年可触的红色课堂,当危永香的棍术经“AI教练”拆解为校园体锻课程,项目不仅是一次实践,更致力于构建“科技赋能乡村文化教育”的可持续范式。在贞丰的青山绿水间播下热爱与自信的种子,让红色基因与非遗薪火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为文化强国与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以数智星火,燃文化自信,照振兴前程!
图为实践队长陆蕴月引导青少年们参观科技小院照片墙。 冯钰译 赵文煜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郑龙向村干部介绍科技小院项目展板。 冯钰译 赵文煜 供图
陆蕴月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