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至14日,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征鼓地戏”实践团奔赴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古镇,开展“探索安顺地戏奥秘,促进屯堡经济发展”主题“三下乡”活动。实践团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居民、商贩及游客,沉浸式观摩地戏表演、聆听面具讲解,并亲手体验蜡染制作,调研地戏传承与经济互动现状,探索其助力当地经济发展的路径。
作为最年轻的地戏传承人,周顺向我们展示了祖传的雕花面具和唱本,讲述地戏"跳神"背后的屯戍历史。他坦言:"现在年轻人更爱刷短视频,但地戏的忠义精神不该被遗忘。"为此,他尝试将抖音直播融入表演,改编短剧目吸引游客。祖父陈先松则强调原汁原味的唱腔训练,"创新要先懂根本"。两代人的对话让我们看到非遗传承的守正与出新。随着文旅发展,地戏表演从年节仪式变为常态化展演,带动了周边餐饮、民宿业。更可贵的是,游客的认可增强了屯堡人的文化自信,不少年轻人主动加入地戏队,古老的"军傩"正成为社区凝聚的新纽带。
这次调研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不是凝固的标本制作,而是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活"起来。地戏的生命力既源于唱本里封存的明清古韵,更来自它与当代生活的创造性连接。当青年传承人接过雕刀,当商贩的吆喝声混着锣鼓点响起,这座"活态博物馆"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7月11日,实践团深入调研了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安顺地戏。周老师手持地戏面具,为团队生动讲解了其丰富内涵:面具以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为题材,通过色彩与造型传递人物特质,如红色象征忠勇,黑色代表刚直,纹饰则暗含祈福驱邪之意。
周老师对地戏的坚守让团队明白,传统文化需要‘被看见’,更需要‘被参与’。我们不仅要记录,更要成为传播的桥梁。”周顺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非遗传承的故事,让团队深刻体会到“匠人精神”的可贵。成员们从中学习到持之以恒的专注力与精益求精的态度,这对提升团队执行力与工作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交流不仅是一次文化熏陶,更是一场精神洗礼。周顺老师用面具背后的智慧,为团队注入了文化自信,激励他们在各自领域主动担当,形成“守护传统、开拓未来”的团队文化。
7月12日,在体验馆内,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重彩真丝蜡染的传承脉络。该项工艺的传承人杨正华大师出身蜡染世家,9岁便与蜡染结缘。他创造性地将西方油画技艺融入传统蜡染,开创了重彩真丝蜡染新工艺,并于2020年荣获“贵州省首届蜡染艺术大师”称号。他所创办的东方蜡染厂,不仅让特色工艺品远销海内外,更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在杨正华大师妻子的热情引导下,实践团成员们沉浸式体验了蜡染制作的完整流程:从铅笔在棉布上精细勾勒吉祥纹样开始,到用融化的蜡精准点蜡封护留白;从反复浸染使无蜡处呈现斑斓色彩,再到沸水脱蜡后蓝白(或彩色)图案惊艳显现,最后漂洗晾晒成品定型。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匠人的巧思与坚守,每一次色彩的晕染都诉说着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
当亲手参与的蜡染作品逐渐成型,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蜡染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美的纹样与灵动的色彩,更在于这份跨越千年的技艺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此次研学之旅,让实践团成员们更加坚定了守护与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信念,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历史与未来,激发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
此次实践之旅,让“征鼓地戏”实践团深刻体会到:安顺地戏与蜡染的价值,远不止于精湛技艺与审美价值。它们是屯堡人族群认同的纽带,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见证,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支点。正如周顺老师所说:“守护非遗,就是守护我们的根与魂。”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古老文化正以鲜活的姿态融入时代,书写着传承与创新的动人篇章。(文/胡煜坪、彭强、肖双林,图/刘龙)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