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及智能制造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为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正重塑全球产业与经济格局。它不仅颠覆了众多传统行业,让自动化逐步替代人力,还催生了大量新兴行业与职位。这些变革在提升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产品与服务创新及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潜藏着新的不平等风险——人工智能鸿沟可能进一步加剧数字鸿沟。因此,人工智能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发展重点,国际组织也对其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给予高度关注。
一、人机协同教学,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智能时代的显著特征是人机共存与协同,这一特征正深刻改变教与学的模式,让教学与学习更具个性化。长久以来,“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成长的教育理想,在技术的支撑下逐步成为现实。教师作为教育的核心要素,其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态度及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教育质量,而教师质量的差异也是造成教育不均衡的原因之一。
在当前的班级授课模式中,即便优秀的教师也难以兼顾每位学生,无法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难点。此时,人工智能虚拟教师可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协助完成答疑、作业批改、学习诊断与分析、心理辅导、日常管理及合作教研等工作。借助人工智能,教师能有更多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助力学生更好成长。同时,人机协同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双师教学,推动教育公平。对于学生而言,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育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诊断与分析,建立个人学习成长档案,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提供最适宜的学习路径。此外,人机协同还能实现泛在学习,重构学习社区。智能平台与终端让学生可随时随地学习,学习群体不再受班级、年级限制,而是根据学习内容、时间和等级自主构建,进而实现远程协作学习。
二、跨界融合与共创共享,推动教育生态重构与供给侧改革
智能时代的跨界融合与共创共享特点,正推动教育生态重构和教育供给侧改革。随着智能学习环境的不断完善,泛在学习成为可能。无论是知识技能的获取,还是育人层面,学校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突破校园界限,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大学、企业、校外机构、博物馆等都将成为学习内容的提供者和学习场景的承载者。学生甚至能自主选择不同学校的课程,教育资源愈发开放,教师与学生都可能既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也是使用者,形成共创共享的教育生态。
教育供给也将趋向多元化,免费开放的教育资源与专门化的教育供给并存,这既增加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选择空间,也对保障教育供给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工智能与教育是双向赋能的关系,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对教育的赋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赋能管理。人工智能技术能助力学校和教育机构实现智能化管理,涵盖招生、日常管理、考勤、校园安全、选课以及学生过程性数据的采集分析,还能为学生的生涯规划提供支持。智能管理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使教育管理基于数据分析实现科学决策,不过目前智能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其二,赋能学生。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进而推动教育内容与结构的调整。但人工智能对教育最直接的影响是改变学习方式,让个性化、定制化学习成为可能。
其三,赋能教师。人工智能能将教师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缓解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与教师时间精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同时,人工智能能让优质教师资源以更贴合实际、更个性化的方式辐射到更多学校,解决资源与学情不匹配、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推进教育公平。
三、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培育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人工智能给国家社会、经济等领域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使各国都将其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而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则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需要高等院校设立相关学科、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教学方式,还需要基础教育的配合——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数学和理科教育,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与创造力。同时,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打破校企壁垒,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实践平台。这一过程也将推动高校在形态、课程设置与结构上发生变革,最终目标是建立公平、适宜、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出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