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华南师范大学“以旅彰文”实践团来到潮汕,以“内外共生”的乡村博物馆理念为钥匙,先后走进揭阳市惠来县孔美村、汕头市澄海樟林,在古村落与侨乡的历史肌理中,探寻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孔美村:调研献策,为古村落文化“建档立案”
7月7日至11日,实践团首站深入孔美村。这座“祠堂连栋立,两泮水环村”的潮汕古村落,藏着数十座明清古建筑与百年民俗记忆,却面临“故事传不远、外人看不懂”的困境。实践团通过走访清溪祖祠、辅臣公祠等文保单位,探访村史馆,系统梳理其文化脉络——从“父子举人”的科举佳话,到“孔美英歌舞”的非遗活力,再到“孔子美米”的现代农业成果,既肯定了村史馆对本土文化的梳理成果,也指出其展示形式单一、互动性不足等欠缺。
基于调研,团队提出“内外共生”方案:内层构建实体文化展馆,分“古韵留存”“技艺传承”“发展成就”三大展区,用建筑模型、民俗实物等具象化古村魅力;外层以“文旅融合”为核心,通过n项行动推动古村落“博物馆化”。如今,这份方案已进入细化阶段,将助力孔美村从“活的博物馆”变为“会说话的文化载体”。
樟林:落地实践,让侨乡民俗“活态传承”
7月14日至17日,实践团将理念延伸至汕头澄海樟林。在侨乡文化深厚的樟林,起凤陈公祠成为实践“内外共生”模式的核心阵地——这座集石雕、木雕、灰雕于一体的潮汕建筑“活标本”,被赋予新的文化使命。
“乡博新声”团队(“以旅彰文”实践团小分队)全程参与乙巳年火帝诞活动创新。团队协助策划的“2025年火帝庙诞摄影展”,用镜头定格游神、英歌舞的热烈瞬间;7月17日晚,起凤陈公祠内好戏连台,“有影迹:潮汕文化在地分享会”串联起侨乡历史与文创设计,“林书盛潮语弹唱音乐会”让传统歌谣响彻古祠。动态的民俗活动与静态的建筑展陈相映成趣,共同构成“活态民俗博物馆”。此外,团队还与当地协商,计划助力樟林新陇村打造村史馆,让“内外共生”模式在更多侨乡角落生根。
从孔美村的古建保护到樟林的民俗创新,“以旅彰文”实践团以调研为基、以实践为笔,正将“内外共生”的理念写入乡村文化振兴的答卷。未来,这些散落的乡村文化“珍珠”,终将被串联成传承不绝的文明项链。
(曹晓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