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非遗美食的文化内涵,探究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认知与实践能力,7月5日,聊城大学商学院(质量学院)于山东省青岛市邢家饽花开展“山东省非遗美食传承与发展”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队员了解饽花历史)
在此次调研中,实践团队成员深入老字号工坊,采取实地观察、面对面访谈、查阅文献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重点考察非遗美食技艺的传承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创新发展路径。团队成员曹骏通过查阅《胶澳志》等地方文献,梳理了老邢家饽花自1912年创立以来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地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工坊内,团队成员江凯悦详细记录了邢老师傅精湛的饽花制作技艺与饽花的精美,案台上摆放的“龙凤呈祥”饽花栩栩如生,凤凰尾羽的每一根纹路都清晰可见,龙鳞的层次感在柔光下立体分明。团队还观察了邢老师对原料的严格要求,比如他坚持使用崂山矿泉水、平度优质冬小麦面粉、即墨传统工艺黄冰糖,保留手工制作的复杂工序。邢老师傅在访谈中提到:“现在机器做的饽花一小时能出百十个,但咱老邢家的一天最多做三十斤。墙上‘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是责任,提醒咱不能砸了祖宗的招牌。为了利益而牺牲招牌不值当。”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令团队成员深受触动。在问卷调查阶段,团队特别关注了非遗传承与青年群体的连接问题。通过周边社区问卷调查,成员江凯悦发现,78%的00后受访者表示“听说过但没吃过”饽花,65%的年轻人认为传统饽花“造型老气、场景受限”。这些数据揭示了年轻消费群体与传统非遗美食之间的断层,新一代年轻人存在着对非遗美食的疏忽与不重视,针对此现状,团队在调研报告中提出创新建议,如设计迷你款饽花搭配咖啡、果茶,既保留传统麦香本味,又适应年轻人的轻食需求和审美习惯。这一建议与邢老师傅对年轻消费者缺失的担忧不谋而合,希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能够激发年轻人对非遗美食的保护。
(图为实践队员考察饽花制作过程)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团队成员对非遗文化内涵的理解,更明确了青年在非遗传承中的桥梁作用。这场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不仅让学子们触摸到面艺传承的温度,更碰撞出青春赋能非遗的创新火花。江凯悦表示:“原来我们不仅是调研者,还能成为传承的桥梁。”当看到年轻人排队体验饽花制作时,邢老师傅感慨道:“我守了一辈子的手艺,终于等到愿意接棒的年轻人了。”这次实践有力促进了青年与非遗传承人的对话,为探索百年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提供了新思路。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让承载着历史温度的老手艺融入现代生活,是当代青年肩负的文化使命。(江凯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