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有些孩子似乎总是“与众不同”。他们上课坐不住、注意力涣散,还常常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充耳不闻”,甚至故意对着干。这些看似“调皮捣蛋”的行为背后,或许隐藏着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合并对立违抗障碍的困扰。这类问题不仅让孩子自身的成长受阻,也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诸多挑战。
11岁的浩浩(化名)在妈妈的陪同下走进石彦欣主任诊室,他始终低着头玩衣服拉链。“最近半年他越来越难沟通了...”妈妈翻开手机里的聊天记录,“班主任几乎每周都会反馈课堂走神,昨天还因为没完成作业,跟班干部发生了争执。”
进入五年级后,浩浩的问题愈发明显:作业本经常缺交,考试时容易分心导致题目没答完;被老师提醒后,会小声抱怨“烦死了”;在家里也常因琐事闹脾气,上周因为不想写作业,把作业本撕了。家长尝试过减少零花钱、限制电子产品使用,但情况并未改善,反而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
经过石彦欣主任专业评估,浩浩被诊断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合并对立违抗障碍(ODD)。他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易冲动的问题,同时伴有对抗行为,对学习和家庭生活造成了显著影响。
针对浩浩的情况,石主任联合心理治疗师制定了综合干预方案:每周两次行为训练课程,帮助他学习自我控制;指导家长运用正向激励的沟通方式,建立明确的规则;同时配合药物治疗改善症状。半个多月后,浩浩就有了积极变化:能按时完成大部分作业,和同学相处时减少了冲突,面对提醒也会平静回应。
两种障碍的“共生关系”
多动症与对立违抗障碍常常如影随形。临床数据显示,约 40%-60%的多动症儿童会合并对立违抗障碍,这两种疾病的叠加会显著增加治疗难度。
多动症(ADHD)的核心症状是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这类孩子就像没有“刹车系统”的汽车,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容易因冲动做出不假思索的行为。而对立违抗障碍(ODD)则表现为持续的对抗、敌意和不服从,患者并非故意“变坏”,而是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往往通过反抗来应对挫折。
两种障碍的共病并非偶然。多动症儿童常因难以遵守规则而频繁遭受批评,长期积累的挫败感可能催生对抗情绪;反之,对立违抗行为又会进一步破坏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使多动症症状更难改善。此外,研究发现两者存在共同的遗传基础,家庭环境中的高冲突、严厉惩罚等因素也会加剧共病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对立违抗障碍若未及时干预,青春期发展为品行障碍的风险会增加3倍,可能出现逃学、说谎甚至攻击性行为。因此,早期识别这两种障碍的“混合信号”至关重要。
早干预,抓住干预关键窗口期
儿童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在6-12岁处于高峰,此时进行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家长和老师需警惕这些早期信号:
在行为方面,若孩子持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如经常丢失物品、难以完成家务)、活动过度(无法安静参与游戏),同时伴随频繁的对抗行为(如拒绝收拾玩具、与家长激烈争吵),且这些表现出现在家庭、学校等多个场景,就需及时寻求专业评估。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温馨提醒,每个“不听话”的孩子背后,可能都藏着未被理解的困境。当家长发现孩子的行为问题反复出现且难以管教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就是为孩子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早干预不仅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更能为家庭带来安宁与和谐!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