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成都,暑气正盛。刚小学毕业的佳佳(化名)背着心爱的羽毛球拍,蹦蹦跳跳地跟着爸爸走进成都东区爱尔眼科医院。在视光科诊室里,当医生说出"右眼275度,左眼200度,三年总共涨了25度"时,佳佳爸爸掏出手机翻出三年前的照片——那时9岁的小姑娘还在为藏起视力报告单忐忑不安,如今眼里的光比盛夏的阳光还亮。
一场被"藏"起来的近视预警
时针拨回2021年秋天。佳佳所在的小学组织视力筛查,报告单上"双眼近视100度"的字样让这个活泼的三年级女生慌了神。“怕挨骂”的她选择了沉默,佳佳便悄悄把单子夹进课本里,直到三个月后妈妈收拾房间时才意外发现。
"当时心都揪紧了。"作为爱尔眼科的资深员工,佳佳爸爸比谁都清楚近视防控的黄金期。他没责怪女儿,马上带着她到成都东区爱尔眼科医院视光科检查。2022年1月的检查结果像盆冷水:右眼225度,左眼200度——短短3个月,度数翻了一倍。"要是早点干预,度数不会涨这么快。"眼肌小儿科姜红主任拿着验光单叹气,"孩子眼球还在发育,眼轴每长1毫米,度数可能涨200-300度,必须立刻干预。
"一片"蜂窝镜片"的神奇力量
1月的寒风格外凛冽,而视光科却暖意融融。姜红主任给佳佳定制的近视防控"武器",是一片看起来布满"小蜂窝"的特殊镜片——多点近视离焦镜片。"你看这几百个微型透镜,像给眼睛装了'减速带'。"医生指着镜片告诉佳佳,这些小透镜能形成近视离焦,这相当于告诉眼球:“够长了,别再长了!”眼球便会"踩下刹车",从而抑制眼轴继续增长,延缓近视进展。
▲姜红主任为佳佳检查中
戴上新眼镜的佳佳听了医生的医嘱,成了"小严谨":除了游泳和睡觉摘下,其余时间眼镜从不离身。爸爸更是成了"护镜使者",发现眼镜滑了就带去医院装耳钩,镜架歪了立刻找视光师调整。2022年8月第一次复查,当验光师说出"度数没涨"时,佳佳抱着爸爸喊道:"我戴的小蜂窝真厉害!"
家长的"三不原则"与医院的"定制方案"
佳佳的防控秘籍里,藏着家长和医院的"双向奔赴"。
爸爸总结出"三不原则":不偷懒(每半年雷打不动复查)、不侥幸(从不用"孩子还小"当借口)、不盲从(拒绝网上的"近视神器")。每天放学后,他雷打不动陪佳佳打一小时羽毛球,周末带她去龙泉山、三岔湖"户外撒野"——阳光下的奔跑让佳佳的眼睛得到充分放松,这正是医生强调的“每天白天2小时户外,每周14小时‘目’浴阳光”。
▲佳佳打羽毛球
医院的专业跟踪更没落下。2023年2月复查,眼轴数据让姜红主任点头:右眼只长0.18mm,左眼0.17mm,"比同龄人慢了一半";2023年8月,更传来惊喜:右眼眼轴竟然回退0.1mm。"这是眼球自我调节的信号!"在电子屈光发育档案中,佳佳还拥有眼轴生长曲线,"你看,这条线走得多稳。"
三年涨25度的"平凡奇迹"
2025年7月的验光单上,右眼250度、左眼200度的数字,对比佳佳从1.4米长到1.6米的身高,显得格外珍贵。"孩子长身体时,眼轴难免长一点,三年涨25度,已经是很棒的成绩了。"眼肌小儿科李静姣医生在病历本上写下"继续保持",又叮嘱,"初中功课重,更要记得'20-20-20'法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看6米外20秒。"
▲李静姣医生为佳佳复查
佳佳拿着新换的镜片,突然想起三年前藏报告单的自己。"现在我知道啦,近视不可怕,瞒着才可怕。"她晃了晃手里的复查预约单。
从藏起报告单的慌张,到坦然面对近视的从容;从半年涨100度的焦虑,到三年涨25度的安心——佳佳的故事里,藏着近视防控的真谛:专业医院的科学方案是底气,家长的耐心陪伴是底气,孩子的主动配合是底气。这场近视防控持久战里,没有孤军奋战,只有家校医同心,才能守护住孩子们眼里的星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