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日至13日期间,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一款 “大脑理疗” 设备,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被不少人称作 “助眠神器”。该技术以TI神经调控疗法为核心,借助在头皮表面放置的电极,生成多个高频电场并使其在大脑中相互干涉,仅在交叉区域产生有效的低频调制,以此实现对脑皮层活动的轻度调节。体验过的人反馈,治疗后睡眠深度有所提升,对失眠患者的入睡时间和睡眠维持时长也起到了辅助改善作用。
从原理上看,“大脑理疗” 通过促进γ-氨基丁酸释放、抑制谷氨酸过度兴奋,能暂时缓解大脑的亢奋状态,对于短期压力性失眠或轻度睡眠节律紊乱,的确能起到“即时调节”的效果,让大脑得以放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入睡困难的问题。
然而,看似神奇的 “大脑理疗”,实则存在诸多局限性。它属于设备疗法,依赖专业机构开展治疗,治疗方式比较受限。而且,基层医院设备普及率低,偏远地区的患者几乎没有机会接受这样的设备治疗。另外,目前该技术在失眠领域尚处于临床探索阶段,大规模长期有效性研究匮乏,难以证实其能从根本上改善多维度的失眠问题,它只能作为临时辅助手段,无法解决如更年期激素波动、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深层病因,一旦停止该治疗,失眠问题极易反复。因此,其 “设备依赖型” 的治疗模式存在天然短板,无法像药物那样实现对身体整体机能的系统调理,尤其是老年人,若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或情绪障碍等复杂型失眠,很难满足多维度的治疗需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洪道俊主任表示,失眠是复杂的疾病状态,像老年人出现失眠,可能更多的是需要药物帮助。在众多药物选择中,藏医药的独特价值愈发凸显。藏医理论认为心主神志,气血为神之载体,失眠本质是“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因此,在失眠时,藏医强调“调气血以安心神,安心神以助气血”的正向循环,实现“调根源+治症状”双重作用的改善路径。
藏医与中医虽理论体系不同,但对失眠病因的认知有相似之处。藏医以 “隆、赤巴、培根” 三因素失衡为基础,中医以 “阴阳失调、脏腑不和” 为本,二者都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失眠是人体内在平衡被破坏的结果。“隆”失衡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发入睡难、多梦,严重时还会伴有心悸、头晕;“赤巴” 过盛产生内热,扰乱心神,使人烦躁不安;“培根”瘀滞阻碍气血运行,同样影响睡眠。
临床上,依据影响程度,失眠被划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其中,轻度失眠,症状一般表现为入睡困难与偶尔多梦,睡觉容易惊醒等情况;发展到中度失眠时,不仅入睡艰难,还会伴随焦虑烦躁等脏腑失调等症状;而重度失眠,则往往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明显的神经衰弱症状,并且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也常与之相伴,甚至可能并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严重干扰正常生活。正因失眠症状存在如此显著的差异,调理用药必须遵循辩证治疗的原则,才能精准改善。
对于轻度失眠患者,专家表示,藏医药经典方剂十五味沉香丸,是较为适宜的改善方案。方中沉香、红花、檀香等十五味天然藏药材协同作用,能调和气血,疏通因长期失眠形成的瘀滞,其有效成分还能舒缓紧张神经,缓解焦虑、烦躁情绪,助力患者轻松入睡。与单纯抑制神经兴奋的西药不同,十五味沉香丸作用更为温和,能直接作用于“心神”,改善失眠的“即时症状”。相关临床文献也表明,十五味沉香丸对于改善气血瘀滞、失眠等疾病有一定的效果。
而对于中、重度失眠患者的复杂状况,专家建议在采用十五味沉香丸的基础上再配合上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觉等藏药联合使用,具体则需要根据情况来搭配。
七十味珍珠丸,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在治疗失眠上可以帮助改善神经与血管功能,解决“气血不调、神经紊乱’等导致失眠的深层体质问题,降低失眠复发率。
仁青常觉具体平息“隆”失衡,滋补脏腑,安定神经,滋补气血,调和脏腑,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祛除扰乱心神的内在热邪和毒邪,恢复自身的和谐状态和自愈能力,从而实现“三因”与气血平衡,从根源改善失眠。
在失眠治疗的探索之路上,“助眠神器” 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放松,但想要真正战胜失眠,科学的药物治疗,尤其是像藏药这样注重整体调理的方案,才是守护优质睡眠的可靠选择。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