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乡村情况,2025年7月,湛江科技学院多支实践团队深入湛江乡村腹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学子们奔赴田间地头与社区基层,聚焦非遗活化、电商助农、红色寻访、文旅融合等领域,以青春智慧与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图表 1图为实践团体验“簕古龙”制作环节,“向日葵”实践团 供图
“向日葵”实践团:守护非遗根脉,传递温暖星光。
为守护省级非遗“簕古龙”,“向日葵”实践团走进湛江市赤坎区文章湾村。在传承人陈文、陈木有指导下,团队成员沉浸式学习以簕古叶为材的古老编织技艺,亲手体验制作环节,深切感受其年例巡游中驱邪祈福的文化内核。面对传承困境,实践团引入现代科技与文创理念,携手传承人探索活化新路径。实践团还探访了清凉禅寺等五座古寺,感受岭南建筑风格与地域多元信仰交融的魅力。
图表 2图为实践团向特教老师了解孩子情况,“向日葵”实践团 供图
图表 3图为实践团与孩子们进行趣味拼搭,“向日葵”实践团 供图
此外,实践团赴湛江贝思特儿童康复中心,在特教老师江小燕专业且细致的引导下走近“星星的孩子”世界,并通过趣味拼搭活动传递温暖。探访中国蚝都大厦,则用脚步丈量蚝乡千年历史脉络,以镜头定格产业发展的时代印记,借问卷对话市井烟火里的鲜活故事,让这座城市的海洋基因在探索中愈发闪耀。
“赤壤新禾”实践团:电商架金桥,荷香促振兴。
“赤壤新禾”实践团奔赴广东南寨地区,开启以“荷力振兴——南寨文旅与农业融合发展探索”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征程。首站“荷花世界”,成员们深入考察莲藕粉、红薯淀粉等特色农产品的原料品质、生产工艺与市场痛点。实践团随即瞄准了互联网赋能农业趋势,他们调试直播设备、打磨脚本,筹备电商助农直播,助力当地特色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拓宽销路。
图表 4图为实践团考察原料品质, “赤壤新禾”实践团 供图
实践团还在乾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参加专题座谈会,与当地负责人就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展开深入座谈,明晰方向,同时也将继续深入基层,倾听民声。
“破晓”实践团:红土忆峥嵘,乡野察新变。
“破晓”实践团于2025年6月下旬抵达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成员们深入村落农舍,与乡亲们交流,感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目睹特色产业链如何有效带动村民就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度解码乡村振兴密码。实践团还探访了南三中心小学及周边社区,了解乡村教育需求,为后续支教或帮扶奠定基础。
图表 5图为实践团探访社区,“破晓”实践团 供图
实践团在承载着厚重历史与革命精神的田头村陈氏小宗,接受了一次红色精神洗礼。通过文物和讲解,成员们感悟革命先辈的壮烈征程与坚定意志,更加坚定了赓续精神血脉、服务乡村发展的信念。
图表 6图为实践团参观陈氏小宗,“破晓”实践团 供图
“慧栀文旅”实践团:叩问千年海丝,解锁文旅兴村。
“慧栀文旅”实践团队聚焦文旅融合赋能乡村集体经济,将目光投向徐闻县这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登云塔的斑驳砖石诉说着古港沧桑,徐闻博物馆的汉代陶俑与商船模型勾勒出历史长卷,广府会馆的精美建筑则流淌着往昔商贾繁华。
图表 7图为实践团参观登云塔,“慧栀文旅”实践团 供图
这场文化寻踪,不仅让成员们触摸到徐闻县的历史肌理,更让他们从中窥见乡村发展的深层密码。当古老故事化作文旅IP,当传统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青春的脚步正为乡村振兴铺就一条“文化+经济”的新路径。
蝉鸣声声,织就了湛科学子投身“三下乡”的奋斗交响。从非遗保护到电商助农,从红色寻根到文旅转化,学子们将专业知识播撒在乡村,以调研和创新反哺社会。此次实践是生动的国情教育,也是青年诠释责任的写照。随着实践接近尾声,各团队正梳理资料、凝练成果,部分计划将短期实践延伸为长期行动,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中持续闪光。(文/陈秋婷、罗悦怿、崔馨怡 图/向日葵”实践团 、“赤壤新禾”实践团、“破晓”实践团、“慧栀文旅”实践团)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