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郑州大学绣见未来实践团踏上了河南省开封市的探访之旅,旨在深度挖掘被誉为“针尖上的宋风雅韵”的汴绣艺术。团队先后走访了开封市宋绣艺术博物馆与开封汴绣厂,与非遗传承人及绣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探访宋绣艺术博物馆:领略非遗风采,感悟传承使命
上午九点,实践团成员首先抵达了开封市宋绣艺术博物馆。一踏入馆内,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件件精美的汴绣作品,从气势恢宏的《千里江山图》到细腻入微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无一不透露着汴绣技艺的精湛和文化内涵的深厚。在博物馆负责人刘老师的细致讲解下,成员们了解到,汴绣,是源自北宋都城开封的传统刺绣工艺,想要完成一件汴绣作品,需历经“选稿、描稿、上绷、配线、刺绣、装裱”六道严谨工序,制作周期之长,有时需要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图1 绣工在绣制经典的清明上河图
尤为难得的是,实践团成员在刘老师的带领下,有幸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代表性传承人王素花老师。王老师曾带领团队完成世界上第一幅《清明上河图》绣品,并创新了多种针法,推动汴绣跻身中国五大名绣之列。她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技艺,倾尽半生致力于汴绣的传承与发展。面对实践团成员,王老师说:“年轻人若不爱,汴绣恐成博物馆标本。宣传汴绣,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其话语中透露出对汴绣传承的深切忧虑与坚定信念,体现了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
走进开封汴绣厂:传承与创新并重,共筑非遗未来
下午三点,实践团成员抵达开封汴绣厂。作为“汴绣”项目的保护单位,汴绣厂在当地享有盛誉。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成员们首先进行了自由参观,深入了解了汴绣厂的发展历程、主要展品及运营模式。随后,队员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玲老师进行了深度采访。
图2 河南省汴绣非遗传承人王玲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展厅中的作品
王玲老师向成员们介绍了自己初次接触汴绣的经历与感受,以及汴绣与其他绣种相比的最大优势和独特之处。她指出,汴绣以绣古代名画见长,兼顾整体与局部,用丝线还原笔墨神韵。此外,王老师坦言,汴绣人才短缺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经历了疫情的打击后,社会就业环境日益严峻,生活成本不断上升,而汴绣强调慢工出细活,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果,因此想要学习与传承汴绣的人越来越少。
为应对这些挑战,汴绣厂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王老师介绍说,他们与中小学合作汴绣游学项目,通过直播刺绣过程、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不断提升汴绣的话题度与影响力。实践团成员经商讨后建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汴绣厂可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工具,搜集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动漫卡通人物形象,将其变成刺绣,在市场认可的情况下批量生产,以获得年轻人的市场,达到效益与传承的双重效果。
在采访结束后,王玲老师还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了二楼的刺绣间和一楼的汴绣展区。成员们不仅亲眼见到了绣娘们精湛的刺绣技艺,还欣赏到了融合汴绣工艺的文创产品,如香囊、扇子、书签、胸针等,这些作品均体现了卓越的刺绣工艺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图3 融合汴绣工艺的文创产品
感悟与启发:感受传承精神,见证创新之路
在探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欣赏了精美的汴绣作品,真切地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魅力;看到了绣娘一针一线绣制作品的场景,深刻地体会到了一幅优秀汴绣作品完成的不易;也钦佩于王素花奶奶和王玲老师等传承人对汴绣的浓烈情感与责任担当,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以自身热血助力汴绣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实践团成员也见证了汴绣在创新道路上的探索与尝试。无论是吸引中小学生游学体验,还是直播刺绣过程、开发文创产品,都展现了汴绣在适应时代变迁、满足市场需求方面的努力与成果。
图4 团队成员与国家级汴绣非遗传承人王素花老师的合影
此次探访开封汴绣之旅,郑州大学绣见未来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汴绣技艺的精妙与传承的不易。团队将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宣传汴绣,为其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同时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让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赵想想)
责任编辑:kj015
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在上海世博中心正式启幕同期,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
根据北交所的公告,预计将于7月28日上午召开会议审议长江三星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能科”)的IPO申请值得注意的是,长江能...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于7月26日开幕,为期四天,800 多家高科技公司参展,展示AI最前沿应用“过去的美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