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传承与发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青年学子文化自信,7月15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苗乡蜡韵·匠心筑梦”赴贵州丹寨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张朋的带领下前往贵州丹寨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在前期调研基础上,为深入学习蜡染技艺,实践队于7月17日下午前往丹寨宁航蜡染工坊,在专业师傅指导下,亲身体验了蜡染制作的全过程。
熔蜡绘纹,初尝不易
在熔蜡绘纹环节,队员们在苗族师傅指导下尝试操作。看似简单的蜡线勾勒,实际操作中却需精准把控蜂蜡温度——过高易烫坏布料,过低则蜡线断裂,同时手腕力度需保持均匀,稍有偏差便会影响纹样流畅度。队员孔小英表示,仅绘制简单的窝沟纹已颇具难度,由此更能体会到苗族师傅们常年坚守技艺所付出的耐心与专注。实践队员认为,每道蜡线不仅是手艺的体现,更凝聚着民族文化的智慧,传承这份技艺是当代青年的责任。
染色变幻,妙不可言
进入染色环节,“青出于蓝”的自然变化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传统技艺的奇妙。布料浸入黄绿染液后提起,在空气中经几十秒氧化便转为靛蓝色,多次染色可加深色泽。实践队员们通过反复操作,体会到工序中对耐心的考验,也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故有了具象认知,同时赞叹于蜡染技术的精妙工艺。
脱蜡成型,成就感生
脱蜡工序中,染好的布料经热水煮沸后,蜂蜡融化脱落,蓝白分明的图案逐渐显现。队员杨静怡表示,亲手制作的蜡染方巾成型时,深刻理解了“匠心”的含义——这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坚守。还有两位队员何星皓,李泰峰以及指导老师张朋共同制作的蜡染方巾图案则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的校徽为创作,将学校“明德,亲民,至善”的校训与流传千年的非遗艺术完美结合。实践队员们用创意与专注创作出的作品也得到了蜡染师傅的肯定,那些在铜刀下流转的蜡线、染缸中变幻的色彩、热水里消融的蜂蜡,不仅是工艺的流程,更是苗族先民与自然对话的智慧结晶。
实践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接下来,实践队将通过更深入的调查和学习,助力蜡染文化传播发展,让苗族蜡染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图文来源:“苗乡蜡韵,匠心筑梦”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实践队
图文编辑:贺郁凡 何星皓
图文审核:段媛渊
指导老师:张朋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