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发布以来
陆续有专家对该内容进行了解读和分享
为了让家长们更轻松地到底说了些啥
小编整理了一份简单易懂的指南
通过3个要点了解咱们家长这边需要管理的内容
未近视儿童:筑牢第一防线
普通儿童: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阴天也有效),严格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20-20-20法则)
近视前期(远视储备快速消耗):
✅ 可选低浓度阿托品✅ 高非球微透镜平光离焦镜
家长需要:
幼儿园阶段起建立屈光档案
每6个月监测眼轴长度(比视力表更早发现风险)
“黄金窗口期”锁定12岁前
白皮书首次明确提出对≤12岁近视儿童“按需管理”,强调早期干预的关键性。
干预信号(出现任意一条立即行动):⚠️ 年近视增长≥0.75度 或 眼轴年增长≥0.20mm
首选干预:
角膜塑形镜(OK镜):控制效果相对理想(年延缓35-60%)
多焦点软镜/离焦框架镜:适用于OK镜禁忌症者
低浓度阿托品:需注意长期安全性
联合疗法:对单方法效果欠佳者,推荐OK镜+阿托品联用
≤12岁儿童是干预重点,此阶段近视进展最快。
家长需要:
保存完整视力档案,与医生共同评估风险等级,选择适配的近视控制方案。
其中国产OK镜品牌——童享凭借自身的高适配性与价格优势,也成为了很多家长们的首选。
童享OK镜三大创新解决方案:
1.个性化离焦定制系统:通过光学区非球面设计,自由调节离焦量、离焦位置及面积,精准适配不同屈光度与眼轴增长风险患者。在2025COOC会议上披露的临床数据显示,童享VD系列用户6个月平均眼轴增长仅0.06mm,管理效果显著优于传统设计。
2.自由轴向定位设计(GP系列):突破非对称角膜验配难题,八轴定位技术提升镜片稳定性,适配不规则角膜形态患者,降低偏位风险。
3.TFT泪膜力学优化:预置理想泪膜形态,增强镜片与角膜的贴合度,缩短适应周期并提升长期佩戴舒适性。
这些技术突破使其成为“管理效果不佳”患者的升级选择,根据历年案例数据显示,该产品尤其适用于低度数、不规则角膜等复杂案例。
从筛查到停用,家长全流程监控
初诊—干预—随访—评估—调整—停用
完整的近视管理闭环路径
怎么评估控制效果
每半年随访一次:
眼轴年增长≤0.20mm 或屈光度进展≤0.50D/年为达标
根据随访结果动态调整方案
效果不佳时需分析原因:
依从性不足:加强教育或更换更易坚持的疗法
对当前控制方案不应答者:尝试联合疗法(如OK镜+阿托品)
科学停用机制
停用条件:年龄≥16岁且年眼轴增长<0.06mm
停用方式:逐步减量(如OK镜每周少戴1天)
停用后监测:停用后6个月复查,防范反弹风险
总结:追光家长必做的3件事
未近视儿童:
→ 立即建立屈光档案 + 坚守每日2小时户外
→ 每6个月查眼轴
近视年增≥0.75度:
→ 启动近视防控方案
→ 随医嘱定期验光复查
→ 根据随访结果动态调整方案
已防控的效果评估:
→ 眼轴年增长≤0.20mm 或度数进展≤0.50D/年✅
→ 效果不佳时可尝试联合疗法
→ 年龄≥16岁且年眼轴增长<0.06mm可逐步停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