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与“教育数字化”双重政策引领下,浙大城市学院“西城心旅”暑期支教团跨越3000公里,将人工智能实验室搬进川西高原课堂,把普通话推广深入藏族家庭。2025年7月8日至23日,这支“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重点团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用“语言+科技”钥匙打开西部乡村教育新路径,并在服务中实现师生共成长。
7.10浙大城市学院暑期支教队松潘队抵达松潘高铁站
7.12 浙大城市学院暑期支教队九龙队抵达成都
此次项目创造性构建了“科技赋能+价值引领+实践育人”的综合模式,而家访是串联课堂内外、连接学校家庭的关键一环。一方面,团队以先进科技知识开启乡村青少年的求知大门,以专业普通话课程提升语言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家访,将科技理念和普通话推广的种子播撒到家庭,深化了文化交融与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团队还开展了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心理课程,确保服务全面深入。
面对西部乡村青少年接触前沿科技信息相对有限的现实,项目团队将“人工智能科普”作为重点内容。团队积极联系杭州思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精心打造了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的科技课程体系。课程不仅涵盖基础建模、AIGC原理等知识性强的内容,更设计了丰富的AI趣味实操课。在课堂上,队员们通过生动案例演示、简易编程体验和AI应用互动,带领孩子们亲手操作AI工具,直观感受科技魅力。更重要的是,教学摒弃单纯知识灌输,引导孩子们深入思考“如何正确看待AI”、“如何负责任地使用AI”等议题,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科技伦理与创新思维的种子,着力培养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杭州思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精心设计的AI课程
实践照片
AI的魔法:把小朋友的想象力变成现实
普通话推广是另一核心内容。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担纲的课程寓教于乐,绕口令如“四是四,十是十”化作跃动的音符,激发孩子们的语言兴趣。家访更是成为深化普通话推广的关键环节。队员们深入藏族家庭,细致询问家庭成员日常普通话使用情况、学习需求以及面临的困难。在与家长促膝长谈中,他们不仅了解到家庭语言环境对孩子学习普通话的影响,更耐心向家长普及推广普通话对于孩子未来发展、信息获取和融入社会的重要性,鼓励家庭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氛围。
汉语言专业学生授课现场
九龙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大合照
家访同样是科技普及向家庭延伸的重要桥梁。在向家长介绍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同时,队员们巧妙地将AI科普融入家常对话。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讲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及其在日常生活、农业生产、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解答家长对新兴科技的疑惑。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有效打破了信息壁垒,让高原家庭对AI等前沿科技有了初步认知,理解了科技教育对孩子未来的意义,增强了支持孩子学习科技知识的意愿。
松潘队在家访……
九龙队在家访……
“语言+科技+家访”的模式,有效铸牢了学校、家庭与支教团队之间的成长共同体。“西城心旅”步履不停。团队正积极总结本次“语言+科技+家访”模式的成果与经验。尤为重要的是,团队致力于将短期支教的“星火”转化为长效帮扶的“暖流”。在总结家访中了解到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基础上,团队正积极对接社会资源,计划为当地困难学子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持续放大支教活动的社会价值,让科技之光、语言之力与关爱之情通过家访建立的联系,在川西高原持续闪耀。
二十余载光阴流转,从浙里的钱塘潮到川北的松潘大山,一场跨越山海的教育约定始终温暖延续。在与五位与西城有着深厚羁绊的“老朋友”——当年的受助学生更登、郎卡木、甲旺磋、张惠、徐元刚的面对面交流中,一段段关于成长、守护与联结的故事徐徐展开,印证着教育帮扶的深远力量。
浙大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赵君波与“老朋友”会面
展望未来,浙大城市学院“西城心旅”团队将继续深化社会实践内涵,优化包含家访在内的“语言+科技”支教模式,探索高校资源服务西部乡村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城院智慧与力量。(浙大城市学院 雷丹 朱亚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