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阿强(化名)在家人搀扶下前往厦门眼科中心求医。检查发现,其右眼因长期自残已萎缩失明,左眼也因陈旧性视网膜脱离面临手术难、预后差的问题。据家属透露,阿强发病时会猛烈击打自己,导致双眼严重受损。
类似悲剧并非个例。近来,厦门眼科中心接连收治了多例特殊群体眼部受伤的病患,涵盖青少年、中青年及老年群体。由于这类患者表达能力受限,往往在病情严重时才被送医,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该院眼外伤及眼底病2科主任医师黄艳明博士指出,此类患者眼部损伤通常更为复杂,救治难度大,致盲风险高。她呼吁家庭、医疗机构及社会共同关注特殊群体的眼健康问题,加强早期干预和照护,避免不可逆的视力损伤。
孤独症患者自残致眼伤
救治成功实属幸运
35岁的阿强(化名)是一名孤独症患者。近期家属发现他不仅频繁出现捶打头部的自残行为,而且在取物时频繁“落空”,行走也变得畏畏缩缩。察觉到异样后,家属赶忙将阿强送往医。
“患者可能眼内的出血已持续多日,但由于他无法准确描述症状只能用更激烈的捶打表达痛苦。”黄艳明博士介绍,送医时阿强坐着轮椅,双手还在不断地敲打自己的头部。经查,阿强双眼因外力冲击出现外伤性白内障。与家属充分沟通后,阿强在全麻下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在护理人员及家属的悉心照料下,阿强视力得到了有效恢复,他的情绪也趋于稳定,自我伤害的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不过,黄艳明博士指出,阿强的救治效果在同类患者中已属幸运,孤独症群体因感官处理异常,视觉信息混乱会加剧其对环境的恐惧,进而通过更激烈的自残行为试图缓解焦虑。因此此类患者即便术后视力改善,若缺乏有效监护,仍可能因行为失控导致二次伤害。
老人摔倒致眼伤
2周后家人发现异常才送医
黄艳明博士介绍道,另一例80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王奶奶的经历同样令人揪心。王奶奶居家时意外摔倒,其8年前植入的人工晶体发生脱位,由于王奶奶无法准确表达不适,家属仅看到其眼部有些红肿,便误以为是普通情况,未及时送医。直到两周后,家属才察觉情况不对,将王奶奶送往医院。此时,检查显示王奶奶的眼睛已经形成疤痕愈合,不再具备手术条件。
黄艳明博士基于近期多例特殊患者的眼伤诊疗案例指出,随着社会对特殊群体的接纳度和认识不断提高,其眼健康问题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关注。这类患者因存在认知障碍或丧失自主行为能力,往往无法准确表达不适症状,容易延误治疗时机,导致更高的致残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和老年人在此类群体中占比突出,亟需引起社会重视。
“这类患者就诊时60%存在误诊或迟诊。”黄艳明博士特别提醒,无行为能力者在受伤后常会表现出某些异常行为,如拒绝进食、异常安静或持续触碰患处等,家属应当提高警惕,及时检查患者是否受伤。同时,她也强调,部分儿童可能出现以自残行为博取关注的情况,家长应注意区分,建议及时寻求专业行为治疗师的指导和帮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