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南京师范大学“苏锡常地区现存牌坊调查研究团队”深入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镇,对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清代牌坊——沈氏节孝坊展开实地调研。这座承载着地方文化记忆的古建筑,因所处位置较为偏僻、保护措施有限,引发了团队成员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思考。
沈氏节孝坊坐落于丁蜀镇大浦北街向西100米处的一户民宅前,是宜兴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3月19日公布的文物控制单位。据史料记载,该坊为旌表故儒士吴圣修之妻沈氏而立,体现了清代社会对女性贞洁节义的推崇。牌坊为单间双柱结构,顶部已缺失,主体由花岗石砌筑而成,残高3.05米,宽3.4米,两柱外宽2.65米,内宽1.9米,内高1.8米,虽历经风雨侵蚀,仍能窥见其昔日庄重巍峨之姿。
调研中,团队成员对牌坊的建筑细节进行了记录:从雕花横梁起,自上往下依次宽0.28米、0.3米、0.278米;柱立面宽0.36米,侧面宽0.4米,柱体呈上细下粗状,上宽0.3米,下宽0.4米;靠座高0.58米,宽0.3米,厚0.16米。横坊上浮雕的双龙戏珠纹饰栩栩如生,正面字牌镌刻的“旌表故儒士吴圣修妻沈氏之坊”等文字,字迹虽已斑驳,却仍清晰可辨,成为研究地方历史与家族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然而,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牌坊,其保护现状却令人担忧。团队成员在村中多次问路才寻得其踪迹,发现牌坊紧倚村民住宅外墙而立,周围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加速了石材的风化与损毁。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地处偏僻,公众对牌坊的历史价值认知不足,其文化意义未能得到充分彰显。
沈氏节孝坊不仅是清代建筑艺术的见证,更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此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专业力量的介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我们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这类文物的保护力度,同时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这些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得以延续其生命。
此次调研不仅为团队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也为沈氏节孝坊的后续保护与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据悉,该团队将继续深入苏锡常地区,对更多现存牌坊展开系统性调查,以期为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青春力量。(史雨艳)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