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一片远离电网的梯田上,烈日灼灼,“绿畴能枢”项目成员蹲在田埂边,目光紧锁着田间一台悄然运转的银灰色设备——“绿畴能枢”农田微能源智慧聚合平台样机。随着指示灯稳定亮起,太阳能板随朝阳转动,微型样机在田野间稳定行驶起来。
“绿畴能枢”是长江师范学院绿色智慧环境学院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此次农田测试正式检验团队最新研发成果农田微能源智慧聚合平台。通过多次调整与升级,项目设备已经可以在农田中稳定运行。该设备具有三大自主核心科技:基于纳米光感传感器的动态追光温差发电系统,在日均日照6.5小时条件下发电效率达行业领先的28%;利用农田狭管效应的微型防水发电系统,在3-5级风力下持续输出稳定电流;搭配LoRa通信模块的智能调控系统,实现了太阳能、风能、温差能的实时调度与混合储能管理。测试数据显示,该平台可为单亩农田的灌溉泵、土壤监测传感器、温室补光灯等设备提供24小时持续电力,较传统柴油发电成本降低45%,化石燃料依赖度减少近一半。项目负责人介绍,平台不仅解决了农机“用电荒”,更通过智能化供电提升了农业作业效率。
“绿畴能枢”团队还多次走访重庆涪陵的一个社区,通过访谈和调研,得知大多数的农户都依靠着柴油发电机,而柴油发电机日均成本高达200元,是普通农户一天的工资,成本很高,通过多次调研,该项目团队秉持着国家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宗旨,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供电难题。
“绿畴能枢”不仅承载着“绿水青山”的使命,更精准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经测算,平台可为农户削减40%-50%化石能源依赖,显著提升作业效率;其规模化推广,还将催生本地新能源制造、安装运维等产业链条,单个项目预计创造50-100个绿色就业岗位。目前项目团队正积极探索多元可持续运营模式,致力将这一科技助农范式推向更多田野,让分布式清洁能源真正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在广袤乡土大地上书写科技强农与零碳转型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