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家电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业 界/ 互联网/ 行 业/ 通 信/ 数 码/ 手 机/ 平 板/ 笔记本/ 相 机
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快讯 > 正文

新文科与新工科改革融合下弘扬精神谱系的价值引领与教学文化发展

新文科与新工科改革融合下弘扬精神谱系的价值引领与教学文化发展
2025-07-09 09:33:04 来源:中华网

湖北是“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三大精神孕育之地。

2025 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之年。在这一历史节点,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而精神谱系作为中国产党精神命脉的传承,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为高校开展精神谱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教学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一、新文科与新工科融合的理论逻辑:内涵、关联与精神支撑

(一)新文科与新工科的核心内涵

新工科以 “新” 为核心特征,聚焦产业变革与技术革命需求,突破传统工科的学科壁垒,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对接,旨在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在当前,突出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的同时,还应关注社会伦理;其核心是通过学科重构、课程革新和实践强化,提升工科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撑力,如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的人才培养。

新文科则以 “守正创新” 为原则,在传承人文社科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回应技术发展对社会伦理、文化传承、治理模式的挑战,强调文科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培养具备人文素养、科技认知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将精神谱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新文科与新工科融合的内在关联:从 “技术工具” 到 “价值共生”

新文科与新工科的融合并非简单的 “文科 + 工科” 叠加,而是形成了 “技术支撑 — 价值引领 — 协同创新” 的闭环关系。

技术与人文的互补来看,新工科为新文科提供技术工具与实践场景(如大数据分析助力社会科学研究),新文科为新工科提供价值锚点与伦理边界(如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研究)。

从学科逻辑的一致来看,二者均以 “问题导向” 为核心,聚焦复杂现实问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的解决,需要跨学科知识体系支撑。

人才培养的协同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需要技术突破,也需要制度创新、文化引领,因此对 “工科思维 + 人文素养” 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

(三)精神谱系的内涵特质与时代价值

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但它们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体现了中国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都彰显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勇于胜利的精神品质。在新时代,弘扬这一精神谱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它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资源,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1.精神谱系的价值赋能:融合发展的文化根基

大别山精神(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作为特定历史与时代背景下的精神结晶,为新文科与新工科的融合提供了深层文化支撑。

2.精神谱系与高等教育自主人才培养的理论关联

精神谱系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精神谱系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资源。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中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责任担当、艰苦奋斗等价值元素,与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高度契合。将精神谱系融入高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大别山精神中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抗洪精神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抗疫精神中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精神谱系是高等教育自主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强有力的价值引领。精神谱系作为中国产党精神的集中体现,为高等教育自主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领。精神谱系中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价值元素,可以引导学生坚定 "四个自信",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中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这些价值元素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精神谱系是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动力。精神谱系不仅是价值引领,也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动力。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弘扬精神谱系,可以激发高校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别山精神中的 "勇当前锋"、抗洪精神中的 "顽强拼搏"、抗疫精神中的 "尊重科学" 等元素,可以激励高校教师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引导学生勤奋学、勇于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这些都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精神谱系与高等教育的时代共振

一)武汉工程大学 "化育天工" 特色教学文化构建

武汉工程大学作为一所以工为主,覆盖九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教学研究型大学,在 5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化工特色始终贯穿其中,形成了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的工大精神,"格物明理、致知笃行" 的校训,"全面成才、追求卓越" 的培养理念,以及独特的 "化育天工" 教学文化。这种教学文化强调探索自然之奥秘,变革自然之工巧为人类服务,与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精神谱系在价值取向上高度契合。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将精神谱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武汉工程大学在建设高水教学研究型大学过程中,不断丰富与深化教学文化建设,通过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组成的精神谱系,丰富与发展 "化育天工" 特色教学文化,助力自主人才培养,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 "工大方案"。

1."化育天工" 教学文化的内涵与时代特征

"化育天工" 教学文化的核心在于 "化" 与 "育" 的统一。"化" 体现了化工学科的特点,强调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应用;"育" 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强调对人才的培养和塑造。这种教学文化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也注重价值的引领和人格的塑造,体现了 "立德树人" 的教育理念。

在价值取向上,精神谱系与 "化育天工" 教学文化高度契合。大别山精神中的 "坚定信念" 与 "化育天工" 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相契合;抗洪精神中的 "团结一心" 与 "化育天工" 中的团队协作培养相契合;抗疫精神中的 "尊重科学" 与 "化育天工" 中的科学精神培育相契合。 精神谱系中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等元素,与 "化育天工" 教学文化中强调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责任担当等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将精神谱系融入 "化育天工" 教学文化,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文化的内涵,增强教学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

在实践层面上,精神谱系与教学文化深度融合。学校通过深入实施思想价值引领工程、先进文化涵养工程、师德师风示范工程、哲学社科繁荣工程、思政课程增效工程、阵地巩固工程、队伍力量提升工程,将精神谱系融入教学文化建设。学校围绕高质量发展抓好人才培养,发力专业的转型改造,升级硬实力,同步强化教学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坚守文化根脉,将 "艰苦奋斗"" 学侯德榜 ""抗疫精神"" 第二课堂教育 "等贯穿在教学改革中,提出人才培养新目标体系,并形成绿色、低碳、安全、工程伦理教育新体系;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在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加强新文科与新工科的交叉融合,武汉工程大学牵头成立的湖北省现代产业学院——“湖北人工智能学院”依托湖北科教优势与产业基础,正积极探索复合型人工智能教育新实践,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全学科覆盖的特,着力突破“院校围墙”与“学科壁垒”,以构建新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模式,为全球人工智能教育贡献“湖北模式”与“中国样本”。同时丰富与拓展了“化育天工”教学文化品牌。

2.精神谱系融入教学文化的实施策略

课程体系融入:构建精神谱系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精神谱系内容,实现精神谱系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开发红色精品课,整理红色故事,制作党课,构建 "理论讲授 + 现场教学 + 交流研讨" 的培训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推出 "六位一体" 党教育模式 —— 听党课、说革命故事、读红色家书、写党分析报告、比党知识、走红军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精神力量。

推进精神谱系融入专业课程建设。挖掘化工学科发展历程中的精神谱系元素,如侯德榜等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可以结合学校的行业特色,挖掘行业发展中的精神谱系元素,如抗洪救灾中的工程技术应用、抗疫斗争中的科技攻关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

立足学校化工与矿业工程学科专业特色,通过制度建设、经费保障、项目研究、对外交流、成果推广等方式聚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武工大特色、武工大风格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使武工大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

3.师资队伍融入:加强精神谱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发挥教师在精神谱系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教师以德立教、以德施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深入实施师德师风示范工程,引导教师以德立教、以德施教。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走上讲为学生讲 "加油中国" 公选课,以身作则,进一步提升学校、院部、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学校提前谋划、分类指导、重点培育,鼓励全校各类课程不断挖掘思政元素,着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提升全校课程思政站位。这些做法,为学校发挥教师在精神谱系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4. 建立精神谱系教育融入教学文化保障机制和协同机制

建设精神谱系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建立校外合作机制,与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精神谱系教育,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立体挖掘和多元呈现行动,通过夯实红色育人基础、优化传承教育方法、打造红色文化场域、创新内容呈现形式等举措,构建红色基因凝心铸魂协同育人新格局,激荡起高校青年砥砺前行、矢志奋进的精神力量。

5.武汉工程大学在精神谱系引领下开展教学文化建设案例

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抗疫精神中的 “尊重科学” 理念推动了新文科与新工科的紧密合作。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学校坚持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鼓励各学科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尊重科学的态度不仅提高了疫情防控的科学和有效,也促进了学科间的交流和融合。武汉工程大学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合作,参与开发了国内首套在线抗疫心理支持系统综合 ——"强肺心理支持系统"。该体现了新文科(心理学、社会工作)与新工科(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的协同合作。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专家负责的内容设计和心理干预方案制定,计算机和信息工程团队则负责的技术开发和维护,共同打造了一个专业、便捷、安全的在线心理支持;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方浩教授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开展了 "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疫情地图风险感知评估" 研究,旨在通过科学方法评估不同疫情地图设计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为优化疫情地图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成果不仅对疫情期间的地图设计有指导意义,也为未来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环境治理领域,抗洪精神中的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激励着高校跨学科团队协同合作。武汉工程大学环境治理跨学科团队在组织架构上采用 "核心 - 外围" 模式,以环境生态与生物工程学院为核心,联合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等多个学院的研究力量,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合作网络;采用项目制管理模式,以具体的环境治理项目为载体,整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形成跨学科研究团队。在长江大保护项目中,学校研究设计院先后承担涉及沿江化工企业 "关改搬转" 类项目 166 项,服务企业 46 家,包括沿江化工企业搬迁项目 12 个、技术改造项目 91 个、咨询服务项目 63 个,有力助推了长江大保护。这些项目涉及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需要跨学科团队的协同合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采用 "多学科会诊" 模式,组织环境科学、化学工程、生态学、管理学、法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对项目进行评估和设计,确保项目的科学和可行。如在沿江化工企业搬迁项目中,团队不仅关注环境污染治理和工程设计,还注重企业的经济可行和社会稳定,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此外,学校还组建了王存文教授技术团队,研发了有效破解废弃物对长江污染的技术成果,并已推广至鄂州、武汉、钟祥等地,体现了跨学科团队在长江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三、精神谱系引领教学文化发展的主要启示

第一,精神谱系与高等教育自主人才培养、特色教学文化以及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精神谱系,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是高等教育自主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是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动力。同时,精神谱系与 "化育天工" 教学文化在价值理念上高度契合,与新质生产力在创新发展上相互促进。

第二,武汉工程大学通过课程体系融入、实践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和师资队伍融入等多种路径,将精神谱系融入 "化育天工" 教学文化,形成了具有工大特色的精神谱系教育模式。这些路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精神谱系教育体系。

第三,武汉工程大学在精神谱系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红色基因融合传播,点燃了育人铸魂 "红色引擎";通过智慧化工实验教学新范式,实现了 AI 赋能与精神谱系的有机结合;通过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促进了 "化育天工" 与精神谱系的深度融合;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了精神谱系教育的国际化路径。这些成功案例,为全国高校开展精神谱系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付艳锋 、杨浩、明均仁,1.武汉工程大学高教研究所、2.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专项资助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22ZA17)、武汉工程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2050)

责任编辑:kj01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

关键词:

怎么预防排卵障碍?宁波送子鸟医院为您解答

2025-07-09 09:30:23怎么预防排卵障碍?宁波送子鸟医院为您解答

百利好:信息难辨、骗局丛生?投资新手的专业引路人

2025-07-08 18:08:32百利好:信息难辨、骗局丛生?投资新手的专业引路人

合肥大金中央空调售后电话-24小时在线

2025-07-08 17:52:02合肥大金中央空调售后电话-24小时在线

现金流重塑估值逻辑:BitEngine构建加密行业最强盈利护城河

2025-07-08 17:44:32现金流重塑估值逻辑:BitEngine构建加密行业最强盈利护城河

深圳大金空调维修24小时服务电话

2025-07-08 17:43:59深圳大金空调维修24小时服务电话

揭秘假冒APP诈骗!马上消费金融教你如何防范虚假网贷

2025-07-08 17:11:06揭秘假冒APP诈骗!马上消费金融教你如何防范虚假网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