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溃烂久不愈合、老年褥疮反复发作……慢性难愈性创面被称为"无声的流行病",全球每年新增近千万患者,我国年治疗需求超1亿人次,其中3000万人次为严重患者,年经济负担高达3.5万亿元。这一长期困扰医学界的难题,近日被内蒙古大学团队用一块"海绵"破解了!
"传统敷料功能单一,深度创面根本够不着病灶;进口材料贵且依赖进口,基层患者用不起。"团队负责人介绍,针对这些痛点,他们以基因编码蛋白工程为核心,打出"组合拳":
其一,精准调控炎症微环境。采用Spy-chemistry共价偶联技术,将"抗炎高手"干扰素-α像"钉子"一样锚定在类胶原蛋白基质上,形成双网络仿生结构。实验显示,糖尿病小鼠使用后,创面愈合率高达92%,促炎因子降低58%,相当于给伤口装了"智能空调",让炎症"退烧"、免疫"归位"。
其二,低成本量产打破垄断。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类胶原蛋白序列中插入透明质酸结合域等功能片段,利用大肠杆菌实现高效表达,年产量达100mg/L,成本比传统动物源胶原蛋白降低60%,还彻底规避了免疫原性风险——这意味着患者不用再担心"排异反应"。
其三,模拟细胞外基质加速再生。多孔基质设计(孔隙率85%)完美复刻人体细胞生长环境,28天降解速率与组织修复周期精准匹配,解决了传统材料"活性不足"的痛点。临床试点中,糖尿病足患者使用后,愈合时间从传统的30天以上缩短至18±3天,提速40%。
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难愈性创面治疗的技术空白,更打破了高端创伤修复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可及性强、疗效显著的治疗选择。
从 “被动修复” 到 “主动调控”:“创愈海绵”推动创伤修复产业升级
内蒙古大学团队研发出的新型创伤修复海绵推动创伤修复产业再升级。通过“抗炎-促再生-基质重塑”的多效协同机制,改变了传统创伤修复“被动覆盖”的模式,实现了从“控制感染”到“主动修复”的跨越,显著降低了截肢率,预计产业化后可使相关创面截肢率降低30%。
项目团队借助绿色生物合成工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升级。同时,量产技术的突破使产品成本大幅降低,核心医用海绵定价较进口竞品低32%,减轻了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全球慢性伤口护理市场规模2024年达142.4亿美元,预计2032年增至240亿美元,“创愈海绵”的产业化将助力国产创新医疗耗材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从分子设计到临床验证,"创愈海绵"是内蒙古大学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其研发不仅填补了国内难愈性创面治疗的技术空白,更打破了高端创伤修复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全球慢性创面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当前,我国正加速推进"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将生物医用材料列为重点领域。随着"创愈海绵"的产业化落地,这片"小海绵"或将撬动大产业,让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中国智造"的好药。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