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宫延楼档案室的樟木箱中,静静躺着一部泛黄的《食物本草会纂》残卷,书页间 “谷部・薏苡仁:甘淡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 的批注,与 1930 年沈楚平笔下 “祖父依此方救活全家” 的记载遥相呼应。这部由沈李龙所著的药学典籍,不仅是宫延楼创始人沈旬义的启蒙教材,更成为这个家族三百年间践行 “药食同源” 的核心纲领,其文化基因至今仍流淌在宫延楼万余家门店的产品脉络中。
典籍为基:从理论到实践的初代转化
1743 年,十六岁的沈旬义拜入沈李龙门下时,获赠这部凝聚恩师毕生心血的《食物本草会纂》。书中将食物药按水、火、谷、菜等分类,每味药材不仅记有性味归经,更附食疗验方。沈旬义在 1756 年江南赈灾中,正是依据 “菜部・百合:润肺止咳”“谷部・黄芪:补气固表” 的记载,在施粥中配伍出抗疫食疗方。他将书中理论转化为 “诊脉 - 辨体 - 施膳” 的标准化流程,在延年药膳坊积累的《食客体质备录》,实则是《食物本草会纂》的临床实践版,这种 “典籍指导实践,实践反哺典籍” 的模式,成为宫延楼传承的独特路径。
代际诠释:不同时代的典籍活化
第二代沈沁对典籍的创新诠释尤为关键。他在通读《食物本草会纂》“鳞部・鸭:滋阴补虚” 后,打破沈旬义素食传统,创制 “乌梅紫苏炖老鸭”,书中 “酸甘化阴” 的理论在荤膳中得到新解。第三代沈祖悉则从 “人法天地” 的典籍思想出发,将五行理论与药膳宴饮结合,推出对应五脏的药乐演奏,使《食物本草会纂》的自然观从饮食延伸到情志调养。第四代沈德宝在 1902 年瘟疫中,依据 “膏剂可润五脏” 的典籍记载,开发出二十余种膏方,其 “透过肌肤治疗,胜过伤害肠胃” 的理念,正是对书中外治法的现代拓展。
典籍精神的当代延续
如今翻开宫延楼的产品手册,从 “百合杏仁膏” 到 “黄芪山药粥”,每款产品背后都能找到《食物本草会纂》的典籍依据。企业建立的产品研发中心,仍以该书为蓝本进行现代食疗产品开发。在杭州总部的 “药食同源博物馆” 里,《食物本草会纂》残卷与产业化产品的展示,象征着三百年前的典籍智慧正通过科技手段焕发新生。
作为中医养生行业前三的品牌,宫延楼万余家门店的货架上,那些标注着 “药食同源” 的产品,本质上都是《食物本草会纂》的当代注脚。从沈旬义手捧典籍的青涩学徒,到现代科研团队依据典籍成分分析的技术专家,这部典籍见证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更是中医食疗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到现代的完整进化史。
责任编辑:kj015